当两个低学历的女人互撕成为流量寓言,谁在肢解诗歌的精神基因?
2025年立夏刚过,诗歌圈的热搜词条便被“余秀华 邬霞 互撕”牢牢占据。当“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作者用诅咒式评论撕开战场,当“流水线诗人”以“维权”为名发起舆论反攻,这场本应关于文本的对话,最终沦为社交平台上“泼妇骂街”式的互踩狂欢。评论区里翻飞的不是诗性的火花,而是猎奇者投掷的流量火把,将诗歌的圣殿烧成一片焦土。
一、从精神灯塔到流量橱窗:诗歌的祛魅之路
曾几何时,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如闪电劈开时代的雾霭,舒婷的《致橡树》用木棉的姿态重构爱情的平等哲学,汪国真的诗句是一代人日记本里的青春注脚。那些在《诗刊》《星星》上闪光的文字,是精神世界的北斗,照亮着超越功利的纯粹境界。
而今的诗坛却上演着魔幻现实:热搜桂冠不再属于凝练的意象或深刻的哲思,而是“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粗粝直白,是“吊带裙”下的自我展览。当余秀华在综艺里怒怼评委,当邬霞借“草根诗人”人设发起舆论攻势,曾经需要沉潜苦吟的诗歌创作,已然异化为算法时代的流量商品。平台催生的“余邬定律”残酷而有效——要么以惊世骇俗的表达制造话题,要么靠互撕对骂收割流量,传统诗刊的油墨香,终究敌不过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声浪。
二、流量绞肉机里的诗坛病灶
这场荒诞剧撕开的,是当代诗坛三道深可见骨的伤疤:
1. 当文学尊严向流量逻辑俯首
余秀华深谙自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将“真性情”包装成流量密码——从争议诗作到跨界综艺,从婚恋话题到人身攻击,每一次争议都精准踩中大众的猎奇心理。邬霞则以“打工诗人”的逆袭叙事构建人设,在舆论反噬中举起“维权”大旗。双方默契地合演“黑红经济学”,让诗歌成为流量游戏的筹码,曾经神圣的文学场域,沦为主播带货式的表演舞台。
2. 创作空心化引发的审美塌方
数据显示,当下诗歌年产量突破百万首,却难觅《致橡树》般经得起咀嚼的文本。学者痛批的“乌七八糟的诗”背后,是对语言敬畏的消失。当余秀华将诗歌定义为“把想说的话说出去”,舒婷们字斟句酌的工匠精神已荡然无存。分行不再是思想的结晶,反而成为碎片化表达的遮羞布,诗歌的精神密度在流量狂欢中被无限稀释。
3. 功利主义对诗坛生态的侵蚀
诗歌本是孤独者的精神独白,如今却成了“破圈”的跳板。余秀华的争议营销与图书销量挂钩,邬霞的舆论战伴随着粉丝量的飙升,而那些在书斋里深耕的诗人,却在流量荒漠中无人问津。当写诗的初心从“为灵魂寻找出口”变为“为流量寻找入口”,诗坛便沦为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参与者各怀商业目的,独独冷落了诗歌本身。
三、刺破泡沫:在流量时代重寻诗性之光
黄天骥教授曾言:“诗歌的本质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是音乐性与抒情性的共生。”当《中国诗词大会》将古典诗词异化为记忆竞技,当现代诗在骂战中消解意义,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话题诗人”,而是对文字的重新敬畏。
值得深思的是,这场女性诗人的互撕,为何最终被简化为“疯女人”的标签?当男性诗人的批判被赞“文人风骨”,女性创作者的表达却常被污名化,背后折射的不仅是诗坛的病灶,更是社会的性别偏见。两位曾以文字触碰时代神经的写作者,最终沦为资本和算法的提线木偶,这才是这场闹剧最悲凉的注脚——她们撕裂的不仅是彼此的体面,更是女性文学共同体的可能。
结语:当诗歌的灵魂在流量中流亡
从“缝制浪漫的流水线”到“穿越半个中国的呐喊”,余秀华与邬霞本应是诗坛不同切面的镜像:一个直面身体与欲望的真实,一个书写底层劳动的尊严。但当她们选择用诅咒代替对话,用互撕取代共鸣,便共同完成了对诗歌精神的背叛。
诗坛不该是算法操控的斗兽场,诗人不应成为流量游戏的棋子。当“睡你”与“维权”的喧嚣散尽,留在热搜废墟上的,是破碎的诗性灵魂——那曾是我们对抗庸常的精神铠甲,是在世俗中保持凝视的心灵火把。或许,唯有放下对流量的执念,重新俯下身来倾听文字的声音,诗歌才能在这个时代,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