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刘思齐在朝鲜祭拜毛岸英的照片,眼神中流露着不舍! 2006年5月,朝鲜平安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6 15:59:32

晚年,刘思齐在朝鲜祭拜毛岸英的照片,眼神中流露着不舍! 2006年5月,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75岁的刘思齐,满头银发,站在这片浸染过毛岸英鲜血的土地上,端起一杯酒,眼眶瞬间湿润。陪同她的,是现任丈夫杨茂之和四个孩子,还有毛家的几位后辈。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 身边的记者忍不住问:"您去过朝鲜那么多次,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来大榆洞?" 刘思齐沉默了好一会儿,声音有些颤抖:"这里的土地渗透着毛岸英的鲜血,他生命最痛苦的时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假设在战场上,一颗子弹就结束了生命,可能感受要淡一些,但岸英他献出生命的这个过程让人不敢想象,也无法忍受的。" 时光倒退56年,1950年10月14日晚上。 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刘思齐还有些虚弱。毛岸英坐在床边,神色严肃中带着温柔。 "我明天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 "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刘思齐紧张地问。 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转移话题:"北边有个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刘思齐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怎么,你?" "我是在考你的时政哩,担心你读死书,都读成书呆子了!"毛岸英故作轻松地说,实际上心里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临别前,毛岸英握着妻子的手:"照顾好父亲和岸青......" 深秋的北京已有寒意,刘思齐披着医院的长大衣,一直把丈夫送到医院大门口。她站在寒风中,目送着毛岸英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谁能想到,这竟是永别。 第二天一早,毛岸英乘坐军用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穿越国境,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25日清晨,美军四架战机在空中盘旋。防空警报响起,大家连忙躲进防空洞。等到警报解除,毛岸英想起办公室里还有重要文件,匆匆跑了回去。 就在这时,已经飞远的敌机突然调头,投下数百枚凝固汽油弹。霎时间,志愿军总部化作一片火海。当战友们在焦土中寻找时,只在一具烧焦的遗体旁,发现了那把斯大林赠送的德制手枪和苏联手表的残骸。 彭德怀元帅哽咽着给毛主席起草电报,短短几行字,竟写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回中南海,工作人员不知该不该立刻告诉毛主席,最后还是周总理拍板:"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 可毛主席得知噩耗后,第一个念头却是:"这件事暂时不要告诉思齐!" 这一隐瞒,就是三年。 每次刘思齐来中南海看望时,总会问起岸英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写信。毛主席强忍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地岔开话题。直到有一天,一位不知情的摄影师送给刘思齐一张照片——毛岸英穿着志愿军军装,英姿勃发。 刘思齐这才知道,原来丈夫不是"出差",而是上了战场。但她相信组织纪律,没有追问太多,只是默默等待着丈夫凯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了。志愿军陆续回国,刘思齐却始终没等到毛岸英的消息。她开始隐隐不安,那些从朝鲜回来的老首长见了她都特别客气,又相当谨慎,说几句话就赶快躲开。 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刘思齐整个人都崩溃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心像被撕成了两半。旁边的周总理见状不好,赶紧握住毛主席的手,发现老人家的手冰凉冰凉的,脸色也变得惨白。 "思齐,你要节哀,爸爸的手都冰凉了!"周总理急忙提醒。 刘思齐这才意识到,毛主席承受的痛苦比自己更深。她赶紧收住泪水,反过来安慰起毛主席。 之后的日子里,刘思齐整天茶饭不思,守着毛岸英的照片发呆。短短两个月,人就瘦得不成样子。毛主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了个办法,让刘思齐去苏联留学,希望时间能冲淡她的伤痛。 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期间,刘思齐常常生病。毛主席就经常写信鼓励她:"亲爱的思齐儿:给我的信我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 1961年,刘思齐从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回国。可她依然郁郁寡欢,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愿见人。毛主席急了,又给她写信: "要向前看,不要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之中。" "考虑开始新的生活,不要折磨自己。" 这些信写得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父亲,盼着女儿能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 1961年末,罗瑞卿找到毛主席,说想给刘思齐介绍个对象。 "岸英是烈士,他是为中国牺牲的,不能让思齐再这样痛苦下去了,那样对不起岸英。"罗瑞卿说得恳切。 毛主席听了,觉得有道理。罗瑞卿推荐的是空军部队的一位优秀青年军官杨茂之,人品好,年龄也合适。 起初杨茂之还挺忐忑,觉得自己配不上毛主席的儿媳。毛主席知道后,亲自鼓励他。在大家的撮合下,杨茂之和刘思齐慢慢熟悉起来。

0 阅读:33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