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著名二胡演奏家储师竹正在上课,突然叫停学生的训练:“这是什么曲子,谁

江樵品史 2025-05-06 15:41:54

1949年,著名二胡演奏家储师竹正在上课,突然叫停学生的训练:“这是什么曲子,谁写的?”学生老实回答:“这是无锡街头一个瞎子艺人瞎拉的。”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拯救了一首世界名曲。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储师竹摘下眼镜,用衣角反复擦拭镜片,又重新戴上,目光紧紧盯着拉琴的学生:“从头再拉一遍,一个音符都不许错。”琴弦颤动,苍凉悲怆的旋律在狭小的教室里回荡,储师竹闭着眼睛,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节拍,眉头越皱越紧。一曲终了,他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立刻带我去找这个艺人!” 当储师竹在无锡街头见到阿炳时,差点不敢认。这位曾经名震江南的民间艺人,此刻已是风烛残年,破旧的长衫补丁摞着补丁,二胡琴筒上落满灰尘。阿炳摸索着调弦,浑浊的眼睛望向虚空,指尖在琴弦上滑动,那首曲子再次响起。储师竹蹲在他面前,像个虔诚的学徒,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曲谱,连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都浑然不觉。 “先生,这曲子叫啥名?”储师竹小心翼翼地问。阿炳沉默许久,苦笑着摇头:“没名,不过是我这瞎老头随心瞎弹的。”储师竹握住阿炳的手,声音有些发颤:“您这是国宝啊!从今天起,我来给它定名,就叫《二泉映月》!” 此后的日子里,储师竹几乎住在了阿炳的破屋里。他帮阿炳整理琴谱,逐句推敲旋律,有时为了一个音符,两人能争论到深夜。但遗憾的是,阿炳没能等到《二泉映月》真正绽放的那天。1950年,在储师竹的努力下,中央音乐学院的录音师带着笨重的设备来到无锡,为阿炳录制了六首曲子。三个月后,阿炳与世长辞,而那盘珍贵的录音带,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礼物。 《二泉映月》的旋律从无锡的小巷飞向全国,又漂洋过海,让无数人落泪。有人说,这曲子里有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也有人听出了旧时代百姓的苦难。而储师竹每当提起这段往事,总是感慨:“如果那天我没叫停学生,如果我没去寻找阿炳,这首曲子或许就永远失传了。”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艺术瑰宝因为无人赏识而消逝?阿炳和《二泉映月》的故事,就像一颗偶然被拾起的明珠,照亮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新审视。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经典从来不分出身贵贱,而那些愿意俯身倾听、用心挖掘的人,才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0 阅读:0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