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100天被骂惨,特朗普再谈对华关税,语气再也没有之前的嚣张

静怡说天下 2025-05-06 09:34:10

上台100天的政绩被骂惨,支持率一跌再跌,特朗普总统再次谈及对华关税的时候,语气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嚣张。

特朗普总统再次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专访,就对华关税表态称,“在某个时刻,他准备降低关税”,否则的话美国和中国无法跟对方做生意。 特朗普这次没有提到任何前提条件,并且还“释放善意”,声称不打算把降低关税,作为与中方谈判的手段。 这一说法与此前的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此前特朗普政府一再放风,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方案,都是特朗普政府施压的工具。如今特朗普的语气在没有之前的嚣张,这是为什么?此言一出,舆论纷纷猜测:特朗普此举是对中国示弱,还是别有深意?对此需要从多重角度剖析,这一表态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理清其中的策略与风险。 首先应认识到关税既是经济手段,也是政治武器。特朗普政府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意在迫使中国在贸易、知识产权和产业补贴等领域做出让步。然而关税本身也会反噬国内产业和消费者,抬高通胀、扰乱供应链。特朗普此番表态,既有修复国内经济、缓解选情压力的考量,也可能是在向中国释放善意,以减轻双边摩擦。 其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暴露出三重结构性矛盾,供应链重构的幻象: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产业回流,但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4.8倍,自动化程度仅提升2.3%,无法抵消成本劣势。 通胀与增长的失衡:2025年美国通胀率仍达4.8%,加息空间耗尽,关税推高物价使美联储陷入政策两难。 盟友体系的撕裂:欧盟启动25%关税反制,日本发起科技反垄断调查,传统盟友的离心倾向加剧了美国孤立。 这种“伤人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局,迫使特朗普不得不调整策略。正如美国商会报告指出:“关税战没有赢家,只有止损的早晚之别”。 与此同时需要认识到,特朗普的“让步”表象下,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 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铁锈带”选民发现,关税未能带来就业回流,反而推高生活成本。全美50州爆发的反关税游行,迫使共和党调整策略以保住关键选区。 另外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的突破,使美国100%关税沦为“纸老虎”。特斯拉被迫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半导体行业警告将损失1200亿美元营收。 中国还积极推动产业链韧性构建,通过RCEP深化区域合作,2025年对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18.7%,削弱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冲击。 中美竞争的本质已从“贸易逆差”,升华至“制度生命力”的较量。当中国通过“双循环”构建发展韧性,美国却陷入“制裁依赖症”难以自拔。历史将证明,唯有摒弃冷战思维、拥抱多极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而不是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静怡说天下

静怡说天下

90后老姑娘,与你聊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