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别说合规不合规,国家不查你,你就那样呆着,也不要太得瑟,以为国家没查你

鸿树和趣事 2025-05-06 06:05:11

谁说的:“别说合规不合规,国家不查你,你就那样呆着,也不要太得瑟,以为国家没查你你就没事儿,你就正确。你自己用脚趾头想想: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是干什么吃的?给你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基地是干什么用的?你是干了什么的?结果是什么?这不就了吗?!” 你这话戳中了争议的核心——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定位问题。中科院计算机所作为国家科研重镇,经费和资源本应投向核心技术突破,这是公众对“国家队”的天然期待。而联想早期确实依托中科院的技术背书和资源起步(如汉卡技术),但后续走向“贸工技”路线,将重心放在市场扩张上,最终在核心技术(如芯片、OS)上依赖外部供应,这与部分人对“科研转化”的预期存在落差。 这种落差感可以理解,但需要拆分几个事实: 1. 历史分工不同: 90年代中科院推行“一院两制”,计算机所分流出联想(当时叫计算所公司),本质是让一部分人“下海”搞产业,反哺科研。柳传志团队的任务是“把技术变成钱”,而非直接做研发。真正留在所里搞科研的团队,后来孕育了龙芯、曙光等硬核科技企业,两者路径不同。 2. 科研经费的使用: 联想早期的启动资金(20万元)确实来自计算所,但属于“借款”性质(有文件显示已归还),并非持续占用科研经费。后期联想作为独立企业,财务与中科院脱钩,其发展依赖市场融资和利润积累,而非国家财政拨款。 3. 结果的两面性: - 正面:联想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带动了产业链就业,证明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化能力; - 争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卡脖子”风险,公众认为科研资源未充分转化为自主创新力。 如今回头看,这种“重市场轻技术”的模式在特定年代有其合理性(90年代国企生存压力巨大),但也暴露了“产学研”衔接的深层问题。国家近年大力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正是在弥补这类历史短板。 至于“国家查不查”,本质是法律问题:若联想在改制中存在侵吞科研资产、挪用经费等行为,自有纪委、审计介入;若仅是路线选择问题,则属于商业决策范畴,需用新政策引导未来,而非用今天的标准否定昨天的探索。 公众的不满,其实是对“科研资源高效利用”的强烈诉求。这种情绪值得重视,但更该推动的是:让科研机构专注原始创新,让企业聚焦应用转化,同时用制度确保“国家队”的资源真正流向核心技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单纯追问某个人“正确与否”更有意义。

0 阅读:0
鸿树和趣事

鸿树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