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苏联曾研制出50台三进制电脑,三进制被认为更贴近人脑思维,理论上优于二进制,然而,最终却是美国的二进制电脑取得了胜利,这到底是为什么? 1958年的时候,苏联造出了50台很特别的电脑,它们用的是三进制,大家觉得这种方式更像人脑的思考方式,理论上比二进制要好。可是,最后赢的却是美国的二进制电脑,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看看这波操作多魔幻,苏联科学家吭哧吭哧搞出三进制电脑Сетунь,能拿-1、0、1三种状态玩转加减乘除,连编程都不用学高深代码。莫斯科大学的实验室里,这机器处理数学题比食堂大妈打菜还利索,耗电量只有同期美国电脑的三分之一。学生们穿着白大褂围着机器转悠,感觉摸着未来了——毕竟人脑处理"是、否、可能"三种状态,可比二进制那个愣头青强多了。 结果苏联领导来视察,瞅着机器直皱眉:"这玩意儿能造坦克不?"听说不能,当场就把生产线给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厂刚造了50台样机,订单雪花般飞来,上头硬是捂着不批量产。最损的是转头搞了个更贵的二进制电脑,性能还比不过Сетунь,明摆着让三进制当炮灰。要我说这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式自杀——科学家造出金饭碗,官僚偏要拿去换铁锅。 美国那边可没闲着,IBM带着二进制电脑满世界跑马圈地。虽然他们的机器贵得离谱,但架不住肯尼迪政府砸钱搞生态。程序员写代码像玩俄罗斯方块,硬件厂商造配件跟下饺子似的,连超市收银机都改成了二进制。苏联科学家抱着三进制专利干瞪眼,眼瞅着二进制把全球市场啃得骨头都不剩。 要说三进制输得冤,硬件其实不背锅。Сетунь的电子管能用17年不坏,退回的样机连颗螺丝都没换过。可苏联死磕电子管小型化,死活不搞集成电路,活像拿着算盘跟计算器比赛。美国人早把晶体管玩出花,三极管成本打着滚往下掉。等苏联回过神,二进制生态早长成参天大树,三进制连当藤蔓的机会都没了。 最讽刺的是冷战思维坑死人。苏联高层总觉得打仗得靠皮实耐造的电子管,生怕核弹把精密晶体管炸失灵。结果二进制电脑在民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反手把钱砸进军工研发,直接形成技术碾压。三进制就像个偏科天才,单科满分但高考落榜——时代要的不是单项冠军,而是能组战队打团战的全能选手。 如今华为翻出苏联的故纸堆,拿着三进制专利搞出能效翻倍的新芯片。可六十年前的教训还在眼前:再牛的技术也得会包装。当年Сетунь要是学iPhone搞开发者大会,拉拢全球程序员写三进制APP,哪轮得到二进制独霸天下?技术革命从来不是谁先进谁赢,而是看谁能忽悠全世界跟着自己屁股后头跑。
1958年,苏联曾研制出50台三进制电脑,三进制被认为更贴近人脑思维,理论上优于
三分的戏说
2025-05-06 00:26: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