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去苏联访问前,叫来李克农,对他说:“我离开北京后,你把‘040

平南 2025-05-04 17:33:37

1949年,毛主席去苏联访问前,叫来李克农,对他说:“我离开北京后,你把‘0409’给我抓起来,越快越好,以防万一!”

1949年11月,毛主席决定在12月去苏联访问。

但这个情况,被毛人凤知道了。

毛人凤时任国民党保密局局长,他是通过一个代号为“0409”的特务,知道了这个情况。

代号“0409”的特务,已经打探到了毛主席访问苏联的行程、时间、专列路线等情况,并把这些情报发给了毛人凤。毛人凤为此制定了2个刺杀计划。

第1个计划,就是在天津杨庄铁路桥放置炸弹,等毛主席的专列经过时,就将其引爆。

第2个计划,就是在毛主席回国时,联合“东北技术纵队”实施空降,在铁路沿线刺杀毛主席。

除此之外,代号“0409”的特务,还把南苑机场的情报发给了毛人凤,导致该机场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此举不仅威胁到了毛主席的人身安全,还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正因如此,当毛主席知道了“0409”的存在时,才会叫来李克农,让他设法揪出这个特务,李克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公安部的副部长杨奇清。

杨奇清分析,潜伏在大陆的特务,需要不少活动经费,而当时国民党已经败退台湾,他们是通过香港的银行,给在大陆的特务寄活动经费的。

这就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只要锁定通过香港汇款给北京的可疑款项,就可以锁定“0409”了。

想到这,杨奇清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排查。

结果,公安人员排查了大半天,都没有在北京发现任何可疑的款项。杨奇清不死心,就让人扩大排查范围,将排查范围扩大到天津等周边城市。

在天津,公安人员有了意外收获,他们发现有个叫计采楠的人,曾收到了一笔来自香港的可疑汇款。

在锁定了计采楠后,为了不打草惊蛇,公安人员先是调查了计采楠的人际关系,并对计家近段时间的用电量进行了检测。经调查,计采楠还有一个弟弟叫计兆祥,姐弟俩的关系非常好。

另外,计家这段时间的用电量,比附近的邻居多了很多,而且计家用电的高峰期,和国民党的秘密电台发报的时间完全吻合。种种迹象表明,计家姐弟肯定和代号“0409”的特务有关系。

杨奇清就把这个情况向李克农报告,李克农就安排人在计家的房子附近监听电台的信号。

一天晚上,监听人员发现,确实有电台信号从计家姐弟的房子里发出来,看来,计家姐弟,就是潜伏在北京的国民党特务。在经得李克农、杨奇清等人的批准之后,公安人员就迅速实施了逮捕。

逮捕计采楠、计兆祥的行动十分顺利。

因为计家姐弟,一直以为自己的伪装很好,公安人员在监视两人的时候,也没有被他们发现,所以计采楠、计兆祥才会在毫无准备下被逮捕。

逮捕两人后,公安人员又对计家姐弟的房子进行搜找,想找到秘密电台。结果,公安人员里里外外找了几遍,都没有找到秘密电台,就连密码本和机密文件什么的,都没有找到。

代号“0409”的特务,是通过电台向毛人凤发情报的,计家姐弟家里没有电台,岂不是说,计家姐弟是被冤枉的,公安人员抓错人了?

计家姐弟见公安人员没有找到电台,顿时松了一口气,甚至还在那里装无辜、大喊冤枉。

带队抓人的侦察科长曹纯之坚信,计家姐弟绝对就是特务,计家也绝对藏有电台。

但问题是,他们把电台藏哪里了?

曹纯之左思右想,思索了很久,都没有想到什么线索。正当曹纯之无奈的时候,他突然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这一看,他就被天花板上的一幅画吸引了注意力。天花板上的这幅画,画得唯妙唯俏,称得上是一副好画,这幅画本身也没有什么毛病。

然而,正常人谁会把这么好的画挂在天花板上?

谁会闲着没事,抬头欣赏天花板上的画?

曹纯之就感觉这幅画有问题,就让公安人员把画拿下来,看看天花板究竟是什么情况。

公安人员把画取下来后,发现天花板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原来天花板上面竟有一个夹层!

看到这一幕,计家姐弟再也不淡定了。

果然,公安人员很快就从天花板上的夹层中搜出了电台和密码本,还有一些机密文件。

由于证据确凿,计家姐弟再无法抵赖。

经审问,两人都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和身份。

原来,代号“0409”的特务,就是计兆祥,他身兼台长、报务、情报、译电4职,毛人凤称他是“万能潜伏台”的台长。被捕前,计兆祥用了3个不同身份搜集情报,并通过香港汇款获取经费。

而姐姐计采楠,则是计兆祥的助手。

后来,计兆祥供认罪行后,就被枪毙了。而李克农等人则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在1950年2月顺利摧毁了“东北技术纵队 ”170多人,使得国民党的“空降暗杀毛主席”的计划宣告破产,进而确保毛主席可以在1950年3月安全回到北京。

0 阅读:2057

评论列表

大山

大山

5
2025-05-04 23:24

李克农在秘密战线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向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