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我林氏满门忠烈,你

如梦菲记 2025-05-04 10:43:10

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个什么?”这一声怒吼,犹如一道惊雷,在会议室内炸开,那么,一向温和的林徽因,为什么如此愤怒?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初夏的一天,北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烟尘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高楼正在破土而出,就在这样一个节点,一场关于北京城市未来走向的规划会议,在市政府的灰墙深院里悄然召开。   席间气氛压抑,意见交锋激烈,直到那一声如雷贯耳的怒斥打破了沉寂——林徽因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字字如铁地吼出:“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个什么?”   这一幕,久久在与会者脑中萦绕,林徽因,那个总是衣着素雅、说话温和的女子,此刻双目含泪,语气凛冽,手指颤抖,却没有一丝犹豫,她的愤怒,不只是情绪的爆发,更是信仰和尊严在现实冲击下的抗争。   会议议题围绕北京城的改造展开,苏联专家建议拆除老城墙和牌楼,重塑城市骨架,以容纳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这一观点得到不少高层和文化界名人的支持。   吴晗也在其中,他认为古建筑的存在是对新社会进步的拖拽,对他而言,城墙、城楼、牌坊不过是封建残迹,拆除是必然趋势。   林徽因不这么看,她早年便与梁思成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只为丈量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与魂魄。   他们测绘的不是砖石,而是几百上千年的工匠心血与民族记忆,她深知这些建筑一旦消失,再无重来之日,北京的每一道门、每一块墙体、每一座牌楼,都是古都气韵的组成部分,动一分,损百年。   她站起身来,慢慢走到会议室正中央,她说每一座古建筑都不是静止的物件,而是活着的历史,她提到永定门、正阳门、琉璃厂,不只是建筑,更是城市血脉的节点。   而吴晗,却不耐烦地回应她的坚持是“出身影响观念”,话语中带着轻蔑,这句话,将林徽因心底积压已久的痛苦与悲愤彻底点燃。   她的父亲林长民,早年在巴黎和会上公开批驳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言辞犀利,遭致打压却从不退让,她的叔叔林觉民,写下《与妻书》后奔赴黄花岗,献身革命,年仅二十四岁。   另一个叔叔林尹民,同样殉难于起义之中,至死未改初心,她的亲弟林恒,曾是清华才俊,为抗日空战献出年轻生命,终年仅二十五岁,林家的忠烈,是她心中的图腾,是她活下去、坚持下去的根。   她没有用愤怒遮盖理性,而是以震动人心的声调指出一个社会在快速发展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文化的不可逆损毁。   她知道城市需要发展,但不是以遗忘为代价,她预见了几十年后人们站在一堆仿古建筑前感叹“失去了原真性”的无力,也知道自己可能阻挡不了这场浪潮,但她仍然必须站出来。   那次会议之后,北京的城门陆续被拆,城墙成为建筑材料,广场腾出了空间,永定门城楼也在1957年彻底消失于尘埃。   林徽因卧病在床,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到处奔走,只能靠一封封信、一页页纸图继续呼吁保存老城风貌。   她的病情在这段时间加重,医生多次劝她静养,但她不肯放弃手中的笔,她用尽最后的力气为那些被忽视的砖石写下挽歌。   1955年春,林徽因与世长辞,她的墓碑由梁思成亲手设计,线条简洁,形制庄重,仿佛一座沉默不语的古建筑,守在八宝山,凝望北方。   五十年后,北京开始修复中轴线的建筑,永定门重新被搭建,但已不复当年,外形可以模仿,文化气息却难以复制,人们在仿古砖前拍照留影,却难以感知那一砖一瓦曾承载的岁月厚重。   林徽因的怒吼并未消散,它穿越时光,击打着今天的人们胸口,她不是简单的文人,也不只是诗人、建筑师,更是一位以柔韧之躯,对抗时代洪流的文化捍卫者。   她曾经说出过那句“我林氏满门忠烈”的呐喊,那是她以一己之力,保护一座城池历史尊严的最后抗争,她的愤怒,不只是对个人侮辱的回应,更是一种不肯低头的精神姿态,值得被代代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20.11.13《国家文物局回应重建圆明园建议:不了,谢谢》

0 阅读:254

评论列表

小非

小非

3
2025-05-04 11:56

林家真值得尊敬

果峰

果峰

3
2025-05-04 12:14

满门忠烈[玫瑰][玫瑰][玫瑰]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