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前往美国生活,邓公邀请他回到大陆看看,张学良却说:回去可以,你们得答应我三个条件! 张学良,1901年出生在辽宁海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大儿子,从小跟着父亲混迹军营,耳濡目染练就了一身胆识。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接手东北军,27岁就成了东北一把手。那时候国家乱成一锅粥,他却果断推动东北易帜,带着东北投靠国民政府,算是给国家统一出了把力。1936年,他干了件大事——西安事变,和杨虎城一块儿扣了蒋介石,逼着他停内战抗日。这事儿直接扭转了抗战局面,他也因此成了民族英雄。不过,英雄没好下场,事变后他送蒋回南京,自己却被软禁,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徒生涯。 软禁岁月不好过,先是在大陆各地辗转,后来被带到台湾,关在各种偏僻地方。直到1988年,台湾政治风向变了,他才算熬到自由。1991年,他90岁高龄,带着夫人赵一荻去了美国,开始了人生最后一站。按理说,自由了,年纪大了,回国看看故土多正常,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张学良刚到美国没多久,邓小平就听到了风声。作为老一辈领导人,邓对张学良这样的人物自然有份惦念。1991年,他通过开国上将吕正操联系张学良,捎话邀请他回大陆看看。吕正操跟张学良关系不一般,早年在东北军里是张的卫队成员,后来还当过副官和秘书,俩人私交很深。这次任务交给吕正操,既是官方意思,也有私人情谊在里头。 吕正操跑了一趟美国,见了张学良两回。第一次见面聊得挺开心,但人多嘴杂,有些话没法深说,就约了第二次。第二次见面保密级别拉满,吕正操直接掏出一封邓颖超代笔的信,意思很明确:老张啊,什么时候方便就回来瞧瞧吧。张学良眼睛不太好,凑近了慢慢看完信,感慨了一句:“我想回去,但现在时机不对,我不想因为自己回去,搅和大两岸的政治局。”这话听着挺实在,他不是不想回,而是怕回来给自己和别人添乱。 吕正操见他有回来的心思,顺势推了一把,说上海有个眼科名医,治眼睛特厉害,啥时候想来都行。张学良一听还真动心了,立马说要去上海治病。但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伸出仨手指头:“不过,你们得答应我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一出,事情才算进入正题。 张学良这三个条件听着挺接地气,直截了当: 不要搞大张旗鼓的欢迎仪式——他不想回来弄得跟明星出场似的,太高调受不了。 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估计是怕媒体乱写,也可能是懒得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提问。 谁都别恭维我——他不爱听奉承话,觉得自己没啥好吹的,要说就说真话。 这仨条件一听就很“张学良”,低调、直爽、不喜欢虚头巴脑的东西。吕正操听了还开了个玩笑,说不见记者没问题,就怕老百姓围上来不让你走。张学良估计也乐了,气氛挺轻松。可条件提完了,事情却没成。 张学良明明动了回国的心思,为啥到最后没上飞机?外面传了好几个说法,有人说他身体不好,有人说赵一荻不愿意回,但这些都站不住脚。身体差?他90岁还能飞美国,说明硬朗得很。赵一荻不愿意?她一辈子跟着张学良,没理由这时候拦着他。真正的原因,还是台湾方面不放手。 1991年,李登辉当政,他上台后虽然放了张学良去美国探亲,但这自由是有条件的。张学良要是回了大陆,对台湾来说是个政治麻烦,李登辉不想冒这个险。所以,表面上看张学良能走,实际上台湾那边通过各种渠道施压,信件、朋友劝说轮番上阵,硬是把他留在了美国。张学良自己也明白这点,他后来跟人说:“我回不去大陆,也不想回台湾,就在这儿待着吧。”这话听着挺无奈,但他也没啥办法。 在美国的那十年,张学良过得挺平静。每天散散步,跟亲友聊聊天,日子简单但也不寂寞。他心里对故土肯定有牵挂,毕竟出生在东北,年轻时在那儿打拼了大半辈子。可他也清楚,自己的身份太敏感,回去可能会引发一堆乱子。他不想再给自己和国家添麻烦,选择在美国安安静静过完余生。 2001年,他在夏威夷去世,101岁,算得上高寿。临走前,他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回故土看看。这话听着让人有点心酸,一个民族英雄,晚年却只能客死异乡,连故乡的土都摸不着。他的三个条件,最终成了他和大陆之间最后一次擦肩而过的念想。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亲送老蒋回南京,走前,老蒋对张学良说:“”汉卿
【5评论】【9点赞】
银笛书生
开头不是应该称汉卿吗,小编水平不行啊!编你得编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