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饶漱石在黄花塘对陈毅发动“突然袭击”,致使陈毅不得不离开新四军。 1943年底,饶漱石在黄花塘对陈毅发动“突然袭击”,致使陈毅不得不离开新四军 1943年底,新四军军部黄花塘,一场党内斗争暗流涌动。饶漱石为何突然对陈毅发难?这背后是性格冲突还是权力角逐?陈毅,新四军的灵魂人物,又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看看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陈毅是个大人物,1901年出生在四川,年轻时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共产党。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跟朱德、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是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和毛、朱并称“井冈山三巨头”。他打仗厉害,写诗也有一手,性格豪爽,特别能团结人。皖南事变后,他接手新四军代军长,和刘少奇一起重建部队,后来在华东战场上立了大功,1955年成了十大元帅之一。 饶漱石呢,1903年出生在江西,1925年入党,早年在白区做地下工作,作风严谨,做事特别认真。不过他也有缺点,刚愎自用,疑心重,权力欲望不小。皖南事变前,他是东南局副书记,跟着项英干。事变时他跟叶挺一起扛,后来刘少奇调回延安,他接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位子,成了陈毅的上级,两人的交集就这么开始了。 陈毅和饶漱石共事不是一天两天,矛盾早就有了。陈毅喜欢灵活机动,觉得团结大家最重要;饶漱石则强调集中指挥,要求下面必须听他的。两人性格和工作方式差别太大,平时就有点不对付。1943年秋天,这根弦终于绷断了。 那时候新四军军部在江苏黄花塘,局势挺紧张。陈毅忙着带部队打仗,饶漱石管政治和组织,两人各干各的,但摩擦越来越多。陈毅觉得饶漱石管得太细,束缚手脚;饶漱石认为陈毅太散漫,不够服从指挥。小事攒多了,就成了大事。 1943年10月,饶漱石憋不住了。他借着开会的机会,突然对陈毅发难。会上他列出陈毅指挥上的“问题”,说是散漫、独断,还拿一些没证实的小事做文章。陈毅没想到会被这么点名,气氛一下就僵了。会后,饶漱石还不罢休,写了封1500字的电报给延安,直指陈毅领导能力不行,要求中央把他调走。 这封电报送到毛泽东和刘少奇手里,中央很快回了话。11月,中央让陈毅回延安参加七大,新四军代军长让张云逸接手。11月25日,陈毅收拾东西离开黄花塘,算是暂时退出了新四军。这场“突然袭击”就这么把陈毅挤走了。 陈毅走后,饶漱石在新四军的影响大了不少。不过陈毅也不是吃素的,他到延安后跟毛主席聊了好几次,毛让他放宽心,顾大局。陈毅自己也反思了,慢慢调整心态。1945年抗战胜利,他又回到新四军当军长,跟饶漱石的关系缓和了些。后来他带兵打仗,建国后还当了外交部长,事业一路高走。 饶漱石呢,黄花塘事件后在华东混得挺好,1949年当了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局书记,风光得很。1953年他调到北京做中央组织部长,可没两年就因为政治问题栽了跟头,1955年被批斗,之后就淡出了权力圈子,晚年过得不太如意。 这事说白了,就是革命队伍里的人事斗争。陈毅和饶漱石都是干大事的人,但性格和理念不一样,撞在一起就容易出火花。陈毅豪迈,能扛事,饶漱石严谨但偏执,两人的冲突其实挺典型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内部矛盾有时候比打仗还复杂。 从结果看,陈毅后来东山再起,证明了他的能力和韧性;饶漱石虽然赢了一时,但最后没站稳脚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个人性格和权力博弈在大事里有多重要。你觉得他们俩谁更占理?陈毅离开新四军这事到底影响有多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