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5日,29岁的陈金义手提箱里145万现金微微发烫,这是他的全部

文山聊武器 2025-04-30 18:17:42

1992年10月15日,29岁的陈金义手提箱里145万现金微微发烫,这是他的全部身家。七小时后,这个浙江农民将在中国商界投下原子弹。 陈金义,1963年出生在浙江农村,家里条件一般,没啥背景。小时候也没啥特别的,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种地,年轻时就琢磨着干点啥能挣钱。1988年,他22岁,开始搞蜂蜜买卖。那时候没啥经验,他就自己跑市场,62天跑了9个省,每天走几十公里,记下了247家蜂场的数据。虽然那次没买到货,但这股子拼劲儿让他攒了不少经验。后来到了1992年初,他瞅准上海股市的机会,拿12万块买了4000张股票认购证,仨月后卖了300万,赚得盆满钵满。这笔钱成了他后面干大事的本钱。陈金义这人,没啥高学历,但脑子活,眼光毒,敢闯敢干,从农村走出来,硬是靠自己摸出了一条路。 他的经历其实挺接地气的。不是那种天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也不是啥高智商天才,就是个普通农民,靠着不服输的劲头一步步爬上来。1988年的那次调研,62天跑9个省,说白了就是拿脚丈量市场,没资本没资源,全凭自己硬扛。这也为他后来在股市赚大钱打下了基础。到了1992年,他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跑蜂场的毛头小子了,手里有钱,心里有底,准备搞个大动作。 1992年10月15日,陈金义带着145万现金去了上海拍卖行。这次拍卖是国内头一回允许私人参与国有集体店铺的竞拍,机会难得。当时他看中了南京路上的6间店铺,总共112.8平方米。145万在那个年代是啥概念?普通工人一年工资也就几百块,这钱够买外滩半条弄堂了。拍卖会上,他直接拍下这6间店,成交价145.1万。这一下,整个商界都炸了锅,一个农民出身的家伙,拿全部身家砸进南京路,这胆子也太肥了。 这事不光是钱多钱少的问题。1992年,中国经济刚开始搞市场化,民营经济还很弱,国有资产拍卖基本没私人啥事儿。陈金义这一拍,等于给民营资本开了个口子。媒体都疯了,50多家报纸杂志争着报道,称他为“陈金义现象”。他拿着成交确认书上了报纸头条,成了民营经济突破的标志。这145万,不光买了6间店,还买了个历史地位,说他“投下原子弹”一点不夸张。 拍卖之后,陈金义没闲着。6间店铺买下来没几年,市值就蹿到2000多万,他趁势成立了金义集团,开始到处扩张。1997年,他跑去四川兼并了5家亏损企业,硬是把它们盘活了,外头都叫这事儿“金义奇迹”。1998年,他又盯上黑龙江的矿泉水市场,折腾几年后,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成了浙江第一家S股上市的民营企业。一时间风头无两,谁见了都得说一句“牛人”。 但好景不长。2000年代初,他搞了个乳化油项目,想再搏一把,结果没成,亏得一塌糊涂。2006年,他欠了3000多万,被列为失信人。到了2008年,欠款涨到4500万,涉及5个案子,总债务超8000万。这时候,他人突然就不见了,失踪了。有人说他跑路了,有人说他想东山再起但没机会。总之,从风光无限到销声匿迹,陈金义的结局挺让人唏嘘。 他的故事,其实就是那时候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机会多,风险也大。陈金义抓住了风口,飞得高,但摔下来也狠。他不是啥完美英雄,就是个敢赌的普通人,成也赌,败也赌。

0 阅读:114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