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

风城春史呀 2025-04-30 11:57:29

1940年,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锅了。

1940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仍在燃烧,中国的知识分子、学者们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林徽因,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本该享受宁静的学术生活和家庭温暖,却不得不面对贫困与疾病的双重折磨。

心力交瘁的她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好友费慰梅,希望能借100美元渡过难关。

在信中,她没有过多的哀叹。

“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开锅了。”

费慰梅收到信后,内心十分震动,想象不到昔日风华绝代的朋友竟落到如此境地。

她很快寄来了钱,并劝林徽因前往美国发展,远离战火,享受更好的生活。

换做是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但林徽因拒绝了。

抗战爆发前,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仍然算得上稳定。

他们在北平从事建筑研究,投身于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谁也没料到,战火骤起,北平没过多久就陷入了沦陷的危机,他们不得不辗转南方。

最终,他们来到宜宾,这座有些偏远,但是又相对安全的城市。

本以为这里可以暂时安顿下来,可现实并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当时的宜宾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简陋。

林徽因在奔波劳累、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肺结核旧疾复发,发高烧、咳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丈夫梁思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自己也无能为力。

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肺结核几乎是致命的疾病,需要长期的静养和营养补充,而这正是他们最缺乏的。

与此同时,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极为困难。

因战乱,中央研究院的建筑研究工作陷入停滞,夫妻二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艰难,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家里没有油,连最基本的食物都成了奢侈品,看着一家人勉强度日,林徽因心里充满愧疚。

如果自己没有生病,或许还能设法做点事,支撑家庭。可现实让她别无选择,只能忍着不适,硬撑着活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徽因才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费慰梅。

这位来自美国的好友,与她有着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写信求助,希望借点钱缓解眼前的困境。

当费慰梅提出让她去美国时,林徽因却坚定地拒绝了。

虽然美国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好的生活环境,甚至还有学术研究的机会,可林徽因的心始终留在中国。

她不愿意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刻选择离开,她更希望能够与丈夫并肩作战,继续从事建筑研究,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的坚持,让人敬佩,即便在最困苦的日子里,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

即便她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也依然在病榻上写作,研究,试图为中国的建筑文化留下更多资料。

可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因为她的坚强意志而减少,抗战结束后,虽然国家逐渐走向稳定,但她的病情却每况愈下。

长年累月的操劳,战时的艰苦生活,使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55年,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终年51岁。

她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更是坚守信仰、无怨无悔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期,她宁可向朋友借钱,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

面对生死抉择时,林徽因宁可留在战火纷飞的祖国,也不愿意去过安稳的生活。

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尊严。

虽然她的意识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精神却依然存在。

在今天,人们仍然记得林徽因的名字,记得她在建筑研究上的贡献,也记得她在战乱之中的坚守与执着。

她不仅仅是一个才女,更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用生命诠释责任与信仰的人。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