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耗费8.5亿、拦腰炸平65座山,造出吞吐量最少的机场,美国专家得知后专门来机场检测,不料检测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在广西河池悄然启动,8.5亿元的巨额投资、65座山体的炸平、百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填筑工程,一步步将人们眼中的“白日梦”变成了实景图。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剧本,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西南山区的一场基建行动,其最终成果是那座被称为“山巅航母”的金城江机场。 它的吞吐量小得出人意料,却在国际工程界引发了连锁反应,甚至惊动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专家。 修建这座机场的最初动因并不复杂,河池地处广西西北,经济相对滞后,山高路远,地形如同褶皱的纸团,阻断了对外通道。 本地居民对通航的渴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但每一次选址勘察都在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前止步,团队来来回回踏勘了几十处山头,没有一块合适的地形能撑得起一条安全跑道。 航拍图像上,密布的峰林像鱼鳞般铺满整片视野,让人根本无法想象机场从何落脚,就在此时,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拍板定案。 既然找不到平地,不如炸山造地,选中的建堂山,是片由页岩构成的中型山脉,岩性结构适合爆破处理,工程队采用精细的微差爆破技术,对每座山体进行分段削切。 在爆破声中,65座山被逐一推平,轰鸣之下,山谷间的沟壑也被一车车土石填平,最深处超过百米的落差,被1260万立方米的填方层层叠加覆盖,逐步抬升为承载飞机起降的跑道基底。 施工过程持续五年,高温酷暑、暴雨泥石流、地基下沉等问题接踵而至,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准执行,每一个材料指标都需反复校验。 在中国工程师的统筹调度下,这场几近疯狂的筑巢行动最终变为现实,2013年,机场试飞成功;次年,金城江机场正式通航。 最让人意外的是,机场建成初期的年吞吐量仅有一万多人次,这一数字在众多大型机场面前近乎微不足道,人们质疑声四起,网络上一度将其称作“最孤独机场”。 美国有媒体评论这是一场“投资失控的面子工程”,还有专家在会议上直言“荒谬”,为此,美国甚至派出航空专家亲赴河池实地考察,希望一探这座机场的实质。 当他们站在跑道尽头,面对那片从险峻山地中硬生生挖出来的平原时,表情彻底凝固,平整度接近零误差,边坡稳固无裂隙,支撑结构如同工业铸件般均匀稳固。 他们无法理解,在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中国人是如何精确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地质改造,他们所说的“被骗”,并非因为遭受欺瞒,而是过去低估了中国工程队的专业性与执行力。 他们看见的,不是一座机场,而是一场认知崩塌的结果,事实上,金城江机场的真正价值远非一年吞吐量所能衡量,它就像是一颗嵌入山区的枢纽齿轮,打通了交通命脉。 依托空中运输,河池地区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得以迅速流通,缓解了过去因交通阻隔带来的资源困局。 同时,机场也成为低空经济的起点,随着无人机物流、空中观光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河池的经济逐渐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势头。 从旅游角度看,原本因山路难行而门庭冷落的溶洞、天坑景区,如今成为热门打卡地,机场通航后,当地仅半年便实现旅游收入超三百亿元,翻倍增长。 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外部资本进入,推动产业布局下沉,让这个边陲小城真正融入国家的经济体系。 金城江机场是一笔投入高昂的工程,但它并非昙花一现的政绩建筑,它是一项前瞻性布局的战略设施,是通向未来低空经济的踏板,是连接西南腹地与全国网络的基点。 短期看,它或许成本沉重、流量稀少;从长远视角审视,这正是“先行一步”带来的后发优势。 当年被视为“不可完成任务”的机场,如今已成中国工程自信的一张名片,从设计到施工,从质疑到认同,它不只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格局,也刷新了外界对中国基建能力的认知。 美国专家的惊愕,正是对中国工程逻辑的一次迟到理解,真正被“骗”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曾经的偏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广西新闻网2014.8.29《河池机场正式通航 开山辟地建成"山顶航母"(图)》
现在全网最忐忑的人就是协和王辰院士吧万万没想到,王辰院士还曾是美国国家医院院
【297评论】【1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