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么管理西藏的? 1750年的一天,拉萨城内气氛紧张。驻藏大臣傅清以宣读圣旨为名,邀请藏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前来接旨。这位狂妄自大的藏王毫无戒心,径直走进了驻藏大臣衙门。门一关上,梯子被撤,傅清突然拔刀将他杀死。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目的是铲除这位企图叛乱的藏王。然而事情并未按计划进行——珠尔墨特那木札勒的部下卓尼罗卜藏札什从楼上跳出,召集同党围攻衙门,最终傅清、拉布敦被杀,49名清军和77名商人丧命,8.5万两白银被抢走。 这场血腥的冲突成为清朝调整西藏政策的转折点。但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回溯到康熙年间。 1721年,康熙帝派遣清军进入西藏,击败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正式将西藏纳入版图。他废除了和硕特汗国和第巴制度,设置三位噶伦——阿尔布巴、隆布鼐和康济鼐共同管理西藏政务,并在西藏驻扎4000军队,修建了康定到拉萨的驿道。 雍正即位后,认为西藏已趋于稳定,于是大量撤军,仅留昌都部队。为削弱噶伦权势,他又增加扎尔鼐和颇罗鼐两位噶伦,形成五噶伦共治局面。颇罗鼐原是拉藏汗秘书,准噶尔入侵时被俘,后与康济鼐在阿里起兵响应清军,因此被提拔为噶伦。 1727年,西藏爆发"阿尔布巴之乱",阿尔布巴、隆布鼐和扎尔鼐联手杀死康济鼐并追杀颇罗鼐。颇罗鼐在阿里重整旗鼓,带领后藏军队进攻拉萨平定内乱。随后,1.5万清军进入拉萨,肃清叛乱分子。这场"卫藏战争"结束后,雍正决定永驻西藏,在前藏、后藏和昌都分别驻兵1000人;将藏东的巴塘、理塘划给四川,将藏南的中甸、维西划入云南;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两人分别驻扎前后藏,与首席噶伦颇罗鼐共管西藏政务。 颇罗鼐治理西藏有声有色。他整顿吏治,限制贵族权力,取消部分贵族的税收特权。在军事上,他组建了一支骑兵1万、步兵1.5万的藏军,使清军得以减至500人。在宗教上,他对各教派一视同仁,组织刊刻重要经卷,促进了宗教文化繁荣。 乾隆即位后,册封颇罗鼐为郡王,允许爵位世袭,并分别册封他的两个儿子。1747年颇罗鼐去世后,珠尔墨特那木札勒继位,开始排挤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他请求撤走拉萨清军,乾隆竟同意只留100人。他还以抵御准噶尔为名练兵,为叛乱做准备,甚至自立为"汗王"。 回到1750年的叛乱平定后,乾隆吸取教训,颁布《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取消藏王,恢复四噶伦共治制度(三俗一僧),提高驻藏大臣权力,增加驻军至1000人。这一系列调整标志着清朝治藏体系的重大转变,从依靠藏王治藏走向更直接的中央管控模式。 在福康安击败尼泊尔后,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西藏章程》,标志着清朝治藏体系的全面完善。然而,要理解这一制度的形成,我们需要回溯到满清与藏区接触的早期。 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就开始通过结好蒙古来间接影响西藏。1615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东修建七大庙;1621年,他接待了从科尔沁蒙古来盛京的囊苏喇嘛;1629年又接待了内蒙东部巴林与喀喇沁地区的阿兴喇嘛。这些举动表明,尊崇和利用藏传佛教已成为满洲统治者结好蒙古的重要政策。 皇太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策略。他在蒙古地区推崇藏传佛教,但在满洲地区则实行限制政策。1637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主动与满清通贡。1642年,在固始汗的邀请下,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派遣高僧入盛京诵经,皇太极以"不分服色红黄随处咨访"、"兴佛法"、"兴扶释教"作为对藏政策特点。 顺治时期,满清对藏政策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延续皇太极的满蒙同盟政策,另一方面试图隔绝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之间的宗教联系。这种微妙的平衡预示着后来清朝在西藏采取的宗教制衡策略。 康熙帝在尊崇藏传佛教的同时,开始实施分治与制衡策略。他牢牢掌握对大喇嘛的封赠和废黜权,如1693年赐号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694年册封第司桑结嘉措为"法王"、1705年册封章嘉呼图克图,同年册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1713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这些举措显示了康熙帝试图通过宗教制衡来维护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回到福康安时期,他在击败尼泊尔后,实施了更加系统的西藏管理改革。《钦定西藏章程》中最著名的是"金瓶掣签"制度,规定重要活佛的转世灵童认定必须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名字放入金瓶中抽签确定。这一制度使得清朝政府成功掌握了西藏宗教大权,从根本上改变了达赖喇嘛的产生方式。 在军政体系方面,福康安改革组建了一支3000人的正规军,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管理。驻藏大臣的权力得到全面扩大,掌握了西藏的行政、司法大权,成为中央政府在西藏最高代表。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