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鬼子“九二七”大扫荡席卷冀鲁豫,八路军抗大陆中青年队被围在玉米地,敌人的大炮机枪轰个不停,我军手里却只有些破枪烂炮,伤亡惨重得让人揪心。 1942年秋天,日本鬼子在华北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九二七”大扫荡,冀鲁豫军区成了他们的重点目标。那时候,八路军抗大陆中青年队驻扎在这一片,主力部队分散作战,这支队伍大多是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很多人刚从庄稼地里放下锄头,扛起枪就上了战场。结果,鬼子突然集中兵力,把他们围在了玉米地里。那是个秋收时节,玉米还没完全收割,地里密密麻麻的长着庄稼,可这帮年轻人压根没机会喘口气,鬼子的大炮、机枪就招呼上了。 鬼子的装备那叫一个狠,步枪是三八大盖,机枪是九二式,还有轻重炮助阵,火力密集得像下雨一样。反观咱们这边,抗大陆中青年队的武器真是寒酸得没法说。好点的有汉阳造步枪,子弹还老不够用,大部分人拿的是老式火枪,甚至还有大刀长矛。跟鬼子一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战斗打起来,敌人从四面八方压过来,我军只能靠地形稍微遮挡一下,可玉米地哪挡得住炮弹?伤亡一下子就上去了。 这场战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鬼子为了清剿八路军,下了狠心,反复扫荡了好几轮。抗大陆中青年队被困了好几天,吃的是随身带的干粮,喝的是沟里的水,伤员越来越多,连个像样的包扎都没法弄。鬼子的策略很毒,他们知道八路军武器差,就故意拉开距离,用炮火和机枪压制,不给近身拼刺刀的机会。咱们这边呢,子弹打一发少一发,很多人打着打着就没辙了,只能硬扛着。 可就是这么艰难,这帮年轻人没垮。那时候,鬼子烧村子、杀老乡的事儿没少干,冀鲁豫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这些年轻人心里憋着火,眼里看着乡亲们被欺负,早就把命豁出去了。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武器不行,也不是没想过跑,可跑了谁来挡鬼子?谁来护着这片地?就凭这口气,他们死守着阵地,能多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战斗最惨的时候,队里的伤亡已经过半了。鬼子仗着火力强,步步紧逼,八路军的防线被撕开好几道口子。可即便这样,活下来的人还是咬着牙坚持。他们知道,自己不顶住,后边的村子就完了,老乡们就得遭殃。那种责任感,不是啥高大上的口号,就是实打实的,乡里乡亲的命攥在他们手里。鬼子那边呢,虽然占了上风,但也没想到这帮“土八路”这么硬气,愣是拖了好几天才算把这块地“扫荡”完。 从历史资料上看,这场战斗的损失太大了,抗大陆中青年队几乎是拼到了最后一人。鬼子后来统计,他们在这片玉米地里耗了不少弹药,伤亡也不小,可见战斗有多激烈。八路军这边呢,牺牲的同志大多埋在了当地,后来老百姓自发给他们立了个碑,上面没啥华丽的词,就是几个字——“打鬼子的好汉”。这几个字,挺接地气,也挺沉甸甸。 这场战斗,不是啥大胜仗,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惨败。可它惨得让人敬佩。那时候的八路军,就是靠着这种硬骨头精神,一点一点熬过了最难的日子。武器不行,人心行;装备差,信念不差。鬼子再狠,也没把这股子劲儿压下去。冀鲁豫军区后来慢慢恢复元气,靠的就是这些年轻人的血铺出来的路。 那几年,日本在华北的兵力其实已经有点吃紧了,“九二七”大扫荡看着声势大,可后勤跟不上,部队里也有不少新兵,战斗力没那么强。冀鲁豫这边地形复杂,八路军又熟悉地势,鬼子经常扫完一片就得撤,压根站不住脚。所以,抗大陆中青年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硬是把鬼子拖得够呛,也算间接给主力部队争取了时间。 说到底,抗大陆中青年队的坚持,不是为了啥虚名,而是为了脚下这片地,为了身后那些没法跑的老乡。他们没啥高深的学问,很多人大字不识几个,可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国没了,家就没了。这道理简单,却重得像座山,压在他们肩上,也撑起了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 后来,冀鲁豫军区挺过来了,八路军越打越强,鬼子一步步被赶出去。这场战斗只是抗战里一个小小的片段,可它让人看清了,啥叫真正的硬气。不是靠枪炮,是靠人,靠那股子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今天 9月27日 - 九月 - 抗日战争纪念网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