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成立时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国民政府担心八路军壮大,说是路军可只给了一个军的编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一声枪响,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开打。那会儿国共两党刚打完十年内战,互相看不顺眼,但日本人的铁蹄逼得大家不得不捏着鼻子合作一把。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算是国共联手抗日的起点。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总共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兵力大概4.2万人。 这支队伍听着挺唬人,可跟国民革命军其他集团军比起来,编制简直寒酸。啥叫“路军”?按理说应该是大军团级别,可国民政府硬是只给了一个军的规模。这不是蒋介石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 国民政府为啥这么抠门?说白了,就是怕共产党借抗战翻身。红军那战斗力,蒋介石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年围剿都没彻底灭掉,现在要是放手让八路军扩编,抗战打完还得了?所以在国共谈判时,国民党死咬着编制不松口。中共这边呢,想保住军事自主权,可也只能妥协。结果就是八路军顶着“路军”的名头,实际兵力被卡得死死的。 军衔分配也透着小心思。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全是中将,120师副师长肖克也拿了个中将。可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和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就只能屈居少将。旅长、副旅长大多是少将,团长一律上校。这帮指挥官,年纪轻轻二十多岁,扛着枪就上了战场。 编制少归少,八路军可没闲着,直接钻到日军后方开干。1937年9月,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打得日军第5师团辎重部队措手不及,干掉一千多敌人,抢了一堆物资。这仗虽说规模不大,却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外第一场大胜,全国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再往后,1940年的百团大战更是露了把脸。彭德怀带着105个团,在华北日军交通线上四处开花,炸铁路、断桥梁,600多英里补给线被搅得稀烂,日军气得牙痒痒。这仗打得痛快,可后期日军反扑也狠,八路军损失不小。不过这股子拼劲儿,硬是把抗战信心给点燃了。 八路军的游击战也不是光靠蛮干,战术灵活得很。白天藏起来,晚上偷袭,日军主力被拖在敌后动弹不得,正面战场压力一下子小了不少。可这背后,是战士们拿命换来的。首任十二个团长里,俩人在战场上牺牲,还有一个扛不住压力投了敌,剩下的都咬牙挺过来了。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这帮将领大多成了新中国的顶梁柱。1955年授衔,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直接封了元帅,肖克拿了个上将。旅长里,好几个蹦到了大将、上将,团长一级也有四人成了开国上将,五人中将。这帮二十多岁上战场的小伙子,后来硬是撑起了新中国的半边天。 朱德晚年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6年90岁去世。彭德怀做过国防部长,1974年走了。贺龙1969年去世,刘伯承活到1986年,96岁才闭眼。肖克更牛,活到102岁,见证了新中国几十年风风雨雨。 八路军这支队伍,说到底是国共合作的一个缩影。国民政府想压,共产党想闯,中间夹着个共同敌人日本。编制再少,信念不能丢。八路军靠着这股子劲儿,在敌后打出一片天,不仅牵制了日军,还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抗战八年,八路军从4.2万人壮大到百万级别,硬生生证明了啥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可这辉煌背后,也有点让人唏嘘。国共合作没多久,抗战一结束就又掐起来了。八路军的壮大,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国民政府最担心的那颗雷。这历史,咋说呢,复杂得很。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