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缅战场的英军和他们缴获的日本武器。 左边英军手持日制96式轻机枪,中国军民称之为“拐把子”。在整个二战期间,“拐把子”机枪的产量约为41000挺,大于现在影视剧中的常客“歪把子”机枪(产量约为29000挺)。在中国抗战前期,歪把子的数量相对较多;随着九六式轻机枪的量产和装备,在抗战中期和后期,中国战场上的九六式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美英作战的战场上多使用96式拐把子轻机枪和7.7㎜口径的99式轻机枪。 英军第14军的士兵摆弄着刚缴获的九六式轻机枪,弹匣上还沾着缅甸雨林的泥浆。这玩意儿比自家的布伦式轻机枪重两斤,可30发弹匣的火力压制效果真带劲。日本兵撤退时在弹匣插口塞了团芭蕉叶防尘,倒是给英国人省了擦枪油的功夫。 看看九六式和歪把子的区别就明白日军为啥换装。歪把子的漏斗供弹能把老兵气哭——六发桥夹得手动压进弹斗,卡壳比打连发还勤快。九六式改成顶部插弹匣,虽然弹匣弧度看着像被掰弯的香蕉,好歹能顶着火线换弹。缅甸丛林里英军发现个邪门现象:被缴获的九六式比日军原装的更抗造。后来才琢磨明白,日本兵擦枪用饭团里的米粒粘油,英军直接拿机油伺候,枪机运作反而顺溜了。 太平洋战场上九九式轻机枪更吃香。7.7毫米子弹打穿椰子树干还能要人命,枪口消焰器喷出的火苗活像吐信子的眼镜蛇。最绝的是这枪能装刺刀,三公斤多的铁疙瘩挂着半米长的刀片子,冲锋时活脱脱人形自走凶器。可惜遇上美军M1加兰德步枪,射程还没人家零头远,日军机枪手多半没等瞄准就被打成筛子。 中国战场才是轻机枪修罗场。八路军摸清九六式换弹规律——三十发扫射大概五秒半,趁这空档扔手榴弹准能端掉火力点。1943年冀中武工队夜袭钱家桥,抢了挺带12个备用弹匣的九六式,把据点里的伪军打得直喊亲娘。这枪后来跟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直到苏联波波莎冲锋枪到位才退二线。 日军武器设计透着股拧巴劲儿。九六式非要保留油壶给子弹润滑,热带雨季里枪油混着雨水糊满弹膛,反倒容易卡壳。英军缴获后第一件事就是拆了这破油壶,拿擦枪布蘸柴油伺候,故障率立马降三成。更离谱的是给机枪装2.5倍瞄准镜,指望当狙击枪用,结果丛林里视野超不过五十米,纯粹浪费光学玻璃。 看看战损数据更扎心。日军在英帕尔会战拿九六式硬刚英军坦克,二十分钟报销十六辆听着唬人,细算账却是拿三百多条人命换的。这种“十人换一车”的自杀战术,也就日军参谋部想得出来。反观英军,把缴获的九六式架在吉普车上当移动火力点,专打日军补给线,气得牟田口廉也直骂“英国佬不讲武德”。 最讽刺的是武器传承。1945年英军清扫缅甸战场,把成箱的九六式扔进钦敦江喂鱼。十年后缅甸独立军又捞起来擦亮,枪托上“昭和十六年造”的铭文还没磨掉,转头就成了反殖民武装的当家家伙。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0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