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然开闸,巴基斯坦水位暴涨,印度自己也要被淹。 4月26日,印度在未通知巴方

康花芳草洲 2025-04-29 11:18:58

印度突然开闸,巴基斯坦水位暴涨,印度自己也要被淹。 4月26日,印度在未通知巴方的情况下,从印控克什米尔的乌里大坝开闸泄洪,导致杰赫勒姆河下游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水位骤升,低洼地带被淹,居民被迫紧急撤离。巴方指责这是印度蓄意发动的"水恐怖主义",而印方则辩解称是"强降雨后的正常操作"。 但更讽刺的是,由于这座水坝并非建在边境,印度北部部分地区同样面临洪水威胁,可谓伤人先伤己。 这场水危机并非孤立事件,三天前,印度刚以"打击跨境恐怖主义"为由,单方面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 这份1960年由世界银行斡旋达成的协议,被称为印巴关系的"最后防线",它规定印度作为上游国家,必须保障下游巴基斯坦对印度河及其支流80%水量的使用权。 过去六十多年,即便两国爆发三次战争,条约也未被撕毁。 但这次印度直接切断流向巴方的水源,甚至通过泄洪制造人为灾害,显然是想用"水武器"掐住巴基斯坦命脉。 巴基斯坦的反应异常激烈,总理夏巴兹明确警告,任何侵害巴水资源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击,甚至不排除军事行动。这种强硬表态背后,是水对巴基斯坦的极端重要性。 该国70%的农业和生活用水依赖印度河,旁遮普等产粮区已面临35%的灌溉缺口。若印度长期断水,不仅农作物绝收,还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 巴方更担心的是,雨季即将来临,印度若继续搞"无预警泄洪",下游民众将长期生活在洪灾阴影中。 但细究后发现,印度此次行动看似早有预谋。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袭后,莫迪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却回避自身政策问题。 要知道,2019年印度单方面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持续向该地区移民改变人口结构,这些激进举措才是冲突根源。 巴方甚至怀疑恐袭是印度自导自演的"苦肉计",为断水找借口。而印度媒体翻出莫迪2016年的名言"血与水不能共流",更暴露其将水资源政治化的意图。 面对危机,巴基斯坦紧急寻求国际支持。巴外长与中国王毅通话时,中方给出三个"支持":支持巴方反恐、维护主权、推动事件公正调查。这相当于给巴吃了定心丸。 巴方还暗示,若印度破坏国际水条约,中国作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国也可对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种策略既借力打力,也揭示一个残酷现实:在水资源争夺中,下游国家往往处于天然劣势。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印度此次"水攻势"实为低成本战略,相比军事冲突,断水既能重创巴基斯坦经济,又能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莫迪正面临大选,对巴强硬历来是拉票利器。 但危险在于,当水资源被武器化,冲突就可能失控。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25亿人面临缺水,40%的跨境河流存在争端。 正如专家预言:"21世纪将为水而战。"印巴这场水危机,或许只是序幕。 眼下更紧迫的是人道危机,杰赫勒姆河两岸居民既要提防印度随时开闸,又担忧雨季自然洪水叠加人为泄洪。而印度北部民众同样遭殃,说明水灾不分国界。 讽刺的是,《印度河用水条约》原本设有联合管理机构,专门协调防洪抗旱,如今却沦为对抗工具。 当政治算计凌驾于民生之上,最终受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印度或许以为手握"水闸开关"就握有主动权,却忘了洪水终究不讲政治。 当印度北部村庄也被淹没时,莫迪政府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用自然灾害当武器,最终可能反噬自身。

0 阅读:54
康花芳草洲

康花芳草洲

康花芳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