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湖北利川一个叫程地明的捕蛇人,以团灭73条毒蛇的壮举闻名当地,没想到自此后,他的生活彻底改变,只要他出门,怪事接连不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程地明是湖北利川的一名捕蛇人,家族世代与蛇类打交道,他从小便在山林间穿梭,学习如何抓捕各种蛇类。 尤其是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无毒蛇,通过多年的实践,他不仅精通捕蛇技巧,还发明了“画圈引蛇”这一独特的捕蛇方法,能够引导蛇群走到身边,并区分哪些是有毒的蛇,哪些是无毒的。 凭借这项技能,程地明曾带着两个徒弟在山林中捕蛇卖钱,过得颇为安逸,捕蛇对于他而言,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捕蛇并非一项无风险的工作,在程地明的捕蛇生涯中,危险不断伴随其左右,有一年夏天,他与徒弟在林间工作时,意外遇到了一条毒蛇,虎斑颈槽蛇,这种蛇毒性极强,但程地明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制伏了它。 可这一举动却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外,随着他将毒蛇摔在石头上,原本隐藏在草丛中的其他毒蛇纷纷涌出,形成了一个蛇群。 程地明与徒弟们奋力与蛇群搏斗,最终击退了这些毒蛇,但他们已经精疲力尽,回想这次事件,他心中生出了不少恐惧,从那时起,他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被毒蛇缠绕。 这次经历似乎给程地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之后他外出办事时总是会遇到蛇,有一次,他在休息时不幸被一条竹叶青咬伤,幸亏及时送医才捡回一命。 村里的一些老人开始议论纷纷,认为程地明“杀生太多,遭遇了报应”。这些声音没有让程地明改变捕蛇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捕蛇的信念,认为自己技艺高超,不会被蛇咬伤。 1991年,程地明像往常一样在田地里劳作,突然一群毒蛇猛然袭来,程地明并未料到会遭遇如此猛烈的攻击,当他发现这些毒蛇时,它们已经围了过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攻击阵势。 程地明迅速用锄头抵抗,但毒蛇太多,他始终无法挣脱,最终他被毒蛇咬伤,迅速失去知觉,在田地里倒下,村民发现他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身边散落着几条野鸡脖子蛇的尸体,程地明的死迅速成为了村里的话题,许多人开始相信他是遭到了蛇类的“报复”。 程地明死后,村里的人纷纷回忆起他与蛇的种种遭遇,尤其是他曾经打死过73条毒蛇的那次事件,许多人认为,这次“复仇”的性质显而易见。 村民们的说法并未得到科学的支持,蛇类的攻击并不是出于“报复”心态,而是因为它们的本能反应,蛇作为一种冷血动物,缺乏复杂的思维和情感,它们的攻击行为多半是出于自卫或捕食的需要,蛇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报复”一词,它们只是根据环境中的威胁作出反应。 蛇类的生活习性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支持,蛇通常生活在相对隐蔽的地方,草丛、树枝或岩洞中,它们并不会主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蛇的视觉较差,只能看到距离较近的物体,而它们的听觉系统也并不发达,因此很难识别出人的面貌和意图。 蛇对气味的感知敏锐,但这种感知主要是为了帮助它们在猎物或威胁面前做出反应,而并非为报复某个人,更重要的是,蛇类的行为多是出于条件反射,它们并不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思维。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蛇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食物链的一部分,有助于控制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对于蛇类的误解往往源于人类对它们的恐惧与无知,事实上蛇并非是恶意的存在,它们的攻击只是生存的一部分,程地明事件中的蛇群围攻,其实是蛇类在受到威胁时的自然反应,并非是报复行为。 在程地明去世后,村民们还传言他的坟头常常有毒蛇盘踞,事实上,坟地作为一种相对安静和隐蔽的场所,本来就适合蛇类栖息,蛇类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容易聚集,因此程地明坟头的蛇群现象并非不可解释,当地的说法将这一自然现象过度解读,赋予了其“报复”的色彩。 蛇类并不会像人类一样有复杂的情感,它们的攻击行为仅仅是为了自保或者捕猎,程地明的悲剧并非是蛇的复仇,而是与蛇类频繁接触所带来的风险。 科学的分析告诉我们,蛇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反应,人与自然的互动需要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捕蛇行为可能会打破生态平衡,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看待与蛇类的关系,避免误解与恐惧。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湖北男子一口气打死73条毒蛇后,被蛇围攻致死,死后坟头还被群蛇盘踞
1986年,湖北利川一个叫程地明的捕蛇人,以团灭73条毒蛇的壮举闻名当地,没想到
猫猫背九九
2025-04-29 10:24:57
0
阅读: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