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人,一个不留”,1991年索马里恐怖分子头目带大批恐怖分子闯入中国援助医疗队驻地。准备血洗中国人的驻地。事发紧急,根本来不及反应,有没有人救援也不可知,这一刻他们除了自救别无他法,但恐怖分子的枪已经抵在了医疗队成员的头上,生死就在一瞬间。 1991年1月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笼罩在战火硝烟中,持续半年的武装冲突彻底撕裂了城市秩序,政府军与反叛势力在街头展开激烈交火。 炮弹碎片混着碎石块四处飞溅,原本整洁的街道布满弹坑和燃烧的汽车残骸。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周边的商务处和医疗队驻地首当其冲,成为乱局中最危险的区域。 1月4日傍晚,二十余名持枪暴徒冲进医疗队驻地。金属大门被霰弹枪轰开的声音惊动了正在整理器械的医护人员。 男性医生们被强行拖拽到庭院中央,暴徒用枪托猛击他们的后背,女医生们趁乱躲进二楼储藏室,透过木地板缝隙目睹同事被殴打的惨状。 营地内的通讯设备早被砸成废铁,医疗物资散落满地,柴油发电机被洗劫一空,连厨房里的面粉袋都被划破,雪白的面粉混着血迹铺满水泥地面。 四公里外的中国大使馆里,参赞秘书王粤握着刚收到的求救纸条青筋暴起。这位曾在广州军区服役十二年的退伍军人清楚记得,医疗队驻地还存放着三箱未转移的机密文件。 他抓起吉普车钥匙就要往外冲,大使徐英杰拦住他塞过来两枚手雷,却被这个身高不足一米七的汉子推了回去——带着武器硬闯交战区只会引发更严重的误会。 吉普车在燃烧的街道上左突右冲,挡风玻璃被流弹击穿两个弹孔。王粤猫着腰将油门踩到底,军用皮靴把刹车踏板磨得吱吱作响。 途经民兵司令部时,他猛打方向盘冲进院子,用半生不熟的索马里语对着缩在掩体后的赛义德少校吼叫。这个曾经参与中索医疗合作项目的军官最终被说服,带着四名士兵挤进吉普车后座。 医疗队驻地大门被撞开时,暴徒正在后院拆卸最后几台医疗设备。赛义德朝天鸣枪示警的瞬间,王粤已经带着五名男医生猫腰穿过走廊。 储藏室里的女医生们听到熟悉的汉语呼喊,紧绷的神经突然松懈,好几人瘫坐在地站不起来。众人撤离时,王粤特意把车头对准西北方向。那里有片未遭炮火波及的棕榈树林,能暂时避开流窜的武装分子。 次日清晨的撤离会议在大使馆地下室召开,墙体被炮火震落的石灰簌簌掉在作战地图上。摆在面前的难题有三个:港口停泊的永门号货轮需要紧急出港文件,城北费诺力农场还有百余名农业专家,最重要的是如何突破政府军与反叛军的三道封锁线。 王粤把军用水壶里的凉水浇在头上,抓起文件袋就往外走,同行的索马里司机刚开出两个街区就被流弹吓跑,他独自驾车穿过十二个检查站,车身留下的二十三处弹孔见证着这趟死亡之旅。 1月6日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十七辆满载中国公民的车队向港口进发。打头阵的装甲车是王粤用两条中华香烟从当地军阀手里换来的,车顶架着的重机枪让拦路的路障形同虚设。 当永门号收起舷梯时,这个浑身硝烟味的男人却调转车头——费诺力农场的撤离名单上还有七个技术人员没到齐。 最危险的营救发生在1月8日深夜,留守大使馆的三名外交官遭洗劫的消息传来时,王粤正在港口协调船舶补给。 他带着临时拼凑的六人小队杀回城区,途中吉普车被火箭弹掀翻,众人徒步穿越两条街巷,借用民兵组织的救护车才勉强抵达。 使馆围墙上的弹孔还冒着青烟,王粤踹开变形的铁门,把受伤的同事背上车时,裤管已经被鲜血浸透。 1月10日正午的阳光刺破摩加迪沙上空的硝烟,永门号拉响汽笛缓缓离港。甲板上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那个总在危险时刻出现的身影正站在码头挥手。 连续六天的高强度救援让王粤的作训服破成布条,脸上结着血痂,唯有别在领口的党徽依旧闪亮。他转身走向民兵司令部归还车辆时,背后的海平面上,最后一批撤离人员正在清点人数。 这次惊心动魄的撤侨行动后来被收录在外交部档案馆的《非洲司特别行动记录》中。根据1991年3月《解放军报》的专题报道,王粤在行动期间累计行程超过1800公里,穿越交战区47次,解救被困人员11批次。 2015年索马里内战档案解密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在分析文章中特别提到,这次行动创造的"无武装护卫长途撤侨"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本文参考来源:中国外交部1992年公开档案《索马里撤侨行动报告》;《国际商报》1991年1月特派记者手记;《世界军事》杂志2006年第9期《海外应急救援案例分析》;原广州军区政治部编撰《退伍军人风采录》第三章)
“所有中国人,一个不留”,1991年索马里恐怖分子头目带大批恐怖分子闯入中国援助
玉尘飞啊
2025-04-29 09:54: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