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学森力推的“接班人”,也是钱老临终前还挂在嘴边的人! 想象一下,美国、英国、俄罗斯的洲际导弹试射接连失败,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而就在这时,一枚中国导弹划破长空,精准命中目标,震慑全球。这枚导弹叫东风-31,背后的大脑却是他——王永志。他是钱学森亲自看中的接班人,连钱老晚年卧床时还在念叨他。 可惜,去年“共和国勋章”颁奖时,四位得主中独缺他一人,因为他已在6月悄然离世。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故事,你听过吗? 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辽宁昌图县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穷得叮当响,靠种地糊口。那时候正赶上战争,学校时开时停,他的小学都没念全。 1949年家乡解放,政府搞免费教育,他才算有了正经上学的机会。初中、高中,他成绩一直拔尖,老师都说他是个好苗子。1952年,他考进清华大学航空系,那可是当时顶尖的学校。图书馆里,他熬夜啃书,硬是把航空工程的基础打得扎实无比。 1955年,国家派他去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到了苏联,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但他咬牙坚持。 每天踩着雪去上课,晚上窝在宿舍算公式。起初学的是飞机制造,后来转到火箭导弹设计。他在实验室里死抠数据,最后拿了个全科满分的成绩单回来,成了中国第一位这领域的留学生。苏联想留他,他没答应,直接回国报效国家。 1961年,王永志进了国防部五院,开始搞导弹。1964年,东风-2号导弹第一次试射砸了锅,团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王永志分析来分析去,发现高温让燃料膨胀出了问题。他提出泄掉600公斤燃料的点子,团队里好多人觉得太冒险。可他算得门儿清,钱学森听完也点头认可。 结果呢,6月29日导弹一飞冲天,成功落地。从那以后,钱学森对他刮目相看,还把他提拔成中近程火箭设计组的头儿。 这事儿不光让他崭露头角,还拉开了他和钱学森几十年的缘分。1978年,钱学森直接点名他当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那时候,钱老对他说:“你是领头羊,我信得过。”这话王永志记了一辈子,也干了一辈子。 20世纪末,导弹这玩意儿成了大国间的硬核较量。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洲际导弹,一个个都栽了跟头,国际上议论纷纷。而中国这边,王永志带着团队憋着一股劲儿,要把东风-31搞出来。 1999年,这枚导弹终于试射成功,几千公里外目标被打得准准的。消息一出,世界都傻眼了。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安全的硬底气。王永志用实力证明,中国航天不是闹着玩的。 东风-31的成功离不开王永志几十年的积累。他从东风-2号开始,一步步摸索火箭设计的门道。每次失败,他都带头复盘,绝不敷衍。团队里的人都服他,说他脑子快、手艺硬。国际社会看到中国这张牌,宵小之辈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王永志和钱学森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师徒。钱老晚年身体不行了,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他。工作人员说,钱学森经常问:“王永志忙啥呢?他还好吗?”这不是随便问问,而是对他的信任和期望。王永志也没辜负这份情。钱学森去世后,他接过接力棒,把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往前推。 两人的缘分从东风-2号开始,到东风-31达到高点。钱学森看人真准,王永志不仅接了班,还干得漂漂亮亮。钱老临终前念叨他,不是没道理的。 退休后,王永志没闲着。他说:“航天是我的命根子,能干一天是一天。”中国空间站建起来时,他常给团队出主意。载人登月计划启动后,他更上心。 2024年初,他身体已经很差了,视力几乎没了,还让家人念文件给他听。他反复问:“登月进展咋样了?”他说想活着看到中国人踩上月球,可惜没等到。 2024年6月11日,他在 北京去世,享年91岁。走之前,他跟妻子说:“航天的事,交给年轻人吧。”这话听着平静,心里却满是不舍。 今年9月,国家公布“共和国勋章”名单,四个人里就有王永志。这是对他一辈子心血的肯定。可惜,颁奖那天,他没能在现场。6月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大家才知道,这位航天大佬已经走了。勋章虽迟到,但他的名字早就刻在中国航天史上,谁也抹不掉。 从贫困村走出来的孩子,到导弹设计的顶尖专家,王永志用91年写了个大写的“牛”。他没啥豪言壮语,就是踏实干活,把中国航天推向世界前列。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可能是一个阴谋。印度的武器装备大多来自美国和俄罗斯,而巴基斯
【24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