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多次向17岁的施绛年求爱,都惨遭拒绝。次年,他爬上顶楼,绝望地说:“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爱,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施绛年吓坏了,连忙道:“你下来,我就答应和你结婚。”
戴望舒与《雨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首诗自1927年夏季发表以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那年,戴望舒在松江的友人家避暑,夜晚的雨声与内心的彷徨使他思绪万千,最终他以故乡杭州的大塔儿巷为背景,创作了这首诗。 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戴望舒不仅在思想上趋向革命,而且在行动上也积极追求社会进步,愿意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他逐渐从一个纯粹的“雨巷诗人”转变成了一个积极的爱国志士,用笔作为武器,书写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 1935年,他与相恋八年的施绛年分手,心情跌至谷底。在此时,穆时英介绍了他年仅18岁的妹妹穆丽娟给戴望舒认识。穆丽娟生于1917年,是浙江慈溪人,1935年从上海南洋女中毕业。第一次见到穆丽娟,戴望舒仿佛看到了自己诗中那个如丁香般清新、带有一丝愁怨的姑娘。穆丽娟的古典美貌让他一时忘却了之前分手的痛苦。 1935年冬季,戴望舒通过朋友杜衡向穆丽娟的母亲提出了婚事。两人在1936年6月举行了婚礼,地点选在上海的新亚饭店,青年诗人徐迟担任了他们的婚礼傧相。婚礼上,19岁的穆丽娟与年长她13岁的戴望舒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育有一女,名为戴咏素,昵称朵朵。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戴望舒与妻女一同前往香港避难,并在林泉居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幸福的时光。那段日子里,戴望舒似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安宁与幸福。最终,两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分开。
1928年的上海,一场惊心动魄的求爱事件在某栋楼顶上演。22岁的青年诗人戴望舒站在楼顶边缘,向楼下的施绛年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告白:"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爱,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施绛年最终答应了戴望舒的求婚。 回溯到一年前,1927年的戴望舒正值青年才俊之年。那时的他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好友施蛰存的介绍,他来到施家暂住。正是在这段时期,他遇见了刚满17岁的施绛年。当时的施绛年正值豆蔣年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举止大方,思想开放,这些特质都深深吸引了戴望舒。 在施家的日子里,戴望舒有了更多接触施绛年的机会。他常常出现在施绛年的周围,时而主动搭话,时而默默注视。那个时期的上海文人圈子里,不少人都看出了戴望舒对施绛年的特别关注。他的好友郑振铎曾经委婉地提醒他,恋爱不能太过执着,但戴望舒似乎并未听进去。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屋顶求婚之后,施绛年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条件:戴望舒需要先去国外深造,等到学有所成、事业稳定后再谈婚论嫁。就在戴望舒在异国苦读时,施绛年结识了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的周知礼,两人在共同的文学爱好中渐生情愫。 1935年,完成学业的戴望舒满怀希望地返回上海。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当初的约定,可以开始规划与施绛年的未来。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施绛年已经决定与他解除婚约。
1940年,随着时局的变化,穆时英选择了叛变,加入了敌军阵营。戴望舒早已加入了我党,对背叛他信仰的穆时英自然无法容忍。六个月后,穆时英意外身亡,这一消息被他自己藏起,不愿公之于众。与此同时,穆丽娟穿着红衣参加聚会,却被众人羞辱。 她向戴望舒求助,请求一些盘缠以便回家奔丧,但遭到了戴望舒毫不留情的拒绝。最终,穆丽娟不得不将母亲留下的首饰变卖,购买车票回乡。此后,穆丽娟提出与戴望舒离婚,而戴望舒则一度企图通过服毒自杀来挽回这段关系,但他未能成功。最终,穆丽娟依然果断地拒绝了他,像当初他拒绝她求助时一样,毫不犹豫。 戴望舒的文学之路起步于中学时期,他和好友们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团体,并在家中设立了编辑部。他以年轻的锐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办了《兰友》旬刊,尽管仅发行了十七期就停刊,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文学道路上前行。 进入大学后,他与曾一起创办兰社的施蛰存、杜衡继续合作,创办了《璎珞》旬刊。刊物中的稿件既有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也有他们原创的诗作。尽管《璎珞》最终只出版了四期,但对戴望舒来说,这本小刊物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这是他首次使用“望舒”这一笔名,也是在这本刊物中,他首次发表了新诗。 1941年,戴望舒因发表多篇爱国诗作被敌军逮捕入狱。在监禁期间,戴望舒遭受了严酷的折磨,肉体的痛苦几乎让人无法忍受:“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尽管遭受酷刑,戴望舒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有关我党的信息,依旧坚定地信仰革命,保持对党的信念。他相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坚信革命必将带来光明的未来。1942年,时局有所缓和,戴望舒被释放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