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河北邯郸人柳开进京赶考,半路在一家驿站歇脚。夜半时分,忽然听到女人的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8 08:45:49

北宋初年,河北邯郸人柳开进京赶考,半路在一家驿站歇脚。夜半时分,忽然听到女人的哭泣声,特别悲凉,于是动了恻隐之心。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柳开赶考的一个有趣典故。柳开,北宋时期的一位书生,性格豪放,做事颇为张扬。柳开身穿华丽的士人服饰,推着装满自己撰写的数千篇文章的独轮车,直接奔向主考官的面前。这一举动让主考官大为惊讶,目瞪口呆。另一位考生张景则与柳开形成鲜明对比。他仅写了一篇文章便提交了卷子。 当主考官审阅两位考生的作品时,发现柳开的文章空洞无物,缺乏深度和主题,而张景的文章则合情合理,紧扣主题,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学识与理性思考。结果,张景被评为优等生,受到主考官的高度评价。从此,“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的说法在考生之间流传开来,成为后人传颂的典故。 柳开的家庭背景并不简单。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仕宦传统的家庭。然而,在五代动乱时期,柳家一度断绝了宦途。柳开的祖父柳舜卿并未从政,而是选择隐居,“遁唐衰微,默处巷间”,安静地过着平凡的生活。柳开从小便受到父亲和从叔的熏陶,开始接触学问。 他的父亲柳承翰,年轻时向隐士孟若水学诗,后任汤阴簿、南乐簿、和顺令等职,直至入宋后拜任监察御史。他为官严谨公正,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并通过五代的动荡经历教育子女,告诫他们“载金连车,不如教子读书;弯弓骑马,功成无价;多学广智,少宦谙事;以私害公,反必及躬”。

北宋初年,柳开,一个来自河北邯郸的年轻人,决定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年仅二十三的他,拥有非凡的文学和书法才华,作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五世孙,自幼便在家学的熏陶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柳开并非普通书生,他性格豪爽,侠肝义胆,在家乡早已成名,是个热血青年。 一天,柳开走了整整一天的路,终于在一个小驿站停下歇脚。夜深人静时,突然听见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声音断断续续,凄楚悲切,仿佛带着绝望的气息。柳开心中一惊,忍不住悄悄嘀咕:“是哪家的姑娘在哭,听得真是凄惨。” 第二天一早,柳开匆匆梳洗完毕,第一时间去询问店家关于昨晚哭声的来源。店家叹了口气,神情复杂地说:“那是我们东邻的小姐,她父亲曾是临淮县的县令。最近她父亲辞官了,而小姐要出嫁的消息也传了出来。”柳开不解,追问道:“县令辞官正常,小姐嫁人也该是喜事,怎么哭得像丧事一样?” 店家低声说道:“这才奇怪呢,小姐要嫁的并非官宦子弟,而是家里的一个下人!你说怪不怪,县令家小姐嫁给自家的奴仆,这背后肯定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柳开决定亲自前往县令府了解情况。县令叹了口气,告诉他自己曾因贪赃被诬陷,差点丢了性命,幸得一个名叫王二的仆人四处活动,才保住了性命。然而,王二事后竟逼迫他将女儿嫁给自己,否则就揭发他的罪行。为了保全家人,县令无奈答应了他的要求。 听完县令的叙述,柳开愤怒不已。夜幕降临,柳开换上劲装,悄悄潜入王二的住所,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低声威胁道:“看清楚我是谁!”王二被吓得动弹不得,柳开冷笑一声,拔剑将他斩杀。随即,他擦拭掉剑上的血迹,迅速离开现场。

郑振铎在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提到:“宋初为古文者柳开,然他的影响却很小。真实的掀开了古文运动的第二幕者是欧阳修、石介诸人。”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根据《宋史·梁周翰传》中的记载,“梁周翰,郑州人,性疏隽卞急,五代以来,文体卑弱,周翰与高锡、柳开、范杲习尚淳古,齐名友善,当时有高、梁、柳、范之称。”这一记载足以说明,柳开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已具相当的影响力。 可以说,正是从柳开的古文运动起,宋代的古文流派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正如范仲淹在《尹师鲁集序》所言:“五代文体薄弱,皇朝柳仲涂起而麾之。”由此可见,柳开在宋初古文运动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柳开的管理风格严苛,他对军队的要求极为严格。有一次,一名士兵因不满柳开的指挥而与其发生争执,柳开命人严惩该士兵,不仅打了他的背,还在他脸上刺字,并将他流放。结果,这名士兵怀恨在心,诬告柳开凶残,称柳开喜好食人肝,并且在擒获西溪洞的俘虏后,竟然挖出人肝生吃。这一谣言被司法机关听信,柳开因此被捕,经过进一步调查才发现,这一指控完全是子虚乌有。尽管如此,因处理此事过于严厉,柳开最终还是被降职,流放到安徽滁州。 后来,宋太宗因看重他的能力,恢复了他的官职,并让他担任北宋与西夏边境的知州一职,驻守在今天的甘肃。柳开在此任职三年,任劳任怨,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期间,他深入考察了长城沿线的军事防线,发现边境守将懒散无为,军士之间关系紧张,指挥体系涣散,导致防守形势堪忧。在一次与儿子的对话中,柳开深感忧虑地说道:“可如今将士不和,一旦辽兵来犯,必然危及国家大业。”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