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后期,丹麦的外交政策日益迁就德国。最初,丹麦作为国际联盟理事会成

星瑞看历史 2025-04-27 22:34:07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丹麦的外交政策日益迁就德国。最初,丹麦作为国际联盟理事会成员,主要通过联盟来推行这一政策。丹麦代表致力于改善西方大国与德国的关系,争取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获得更平等的地位。1935年希特勒政府宣布建立武装部队并重新征兵时,丹麦外交部长试图缓和大国对德国的谴责。次年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丹麦在国联理事会会谈中再次为德国调解,希望有关大国相互谈判。丹麦外长甚至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建议,国联不仅应允许德国平等参与理事会,还应让德国自由表达意见。 意大利-阿比西尼亚危机后,英国对德国越来越迁就,丹麦主要通过接近英国在国联中继续发挥调解作用。1938年3月,德国入侵奥地利并将其纳入轴心国组织,德国外交政策进入更激进阶段。丹麦为避免卷入重大战争,表明中立立场,对德国更加谨慎和迁就。早在1938年,丹麦就承认德国有权在战时飞越丹麦海峡。次年4月,希特勒向丹麦提出《互不侵犯条约》时,丹麦政府立即做出回应。丹麦决策者认为,这个协议有助于解决1920年丹麦和德国的边境争议,担心拒绝提议会冒犯德国领导层。 纵观20世纪30年代后期丹麦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丹麦极力迁就德国,在国联等国际场合为德国说好话,争取德国获得更多权益和地位。第二,丹麦谨小慎微,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冒犯德国的举动。第三,丹麦急于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不愿卷入任何可能引发的战争。 丹麦的这种迁就政策,源于当时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对德国极为不利,德国为此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实力迅速崛起,开始挑战现有国际秩序。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英法等西方大国初期强硬,后期却渐趋绥靖。丹麦作为一个弱小国家,自然不想得罪不断膨胀的德国。 但丹麦的迁就政策也非全无道理。第一,丹麦确实希望缓和德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让德国和平崛起。这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和平。第二,迁就德国有利于解决丹麦与德国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1920年的边境争议等。第三,丹麦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在英德之间选边站队。 当然,事后看来,丹麦的迁就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迁就,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焰。而且,丹麦过于强调中立,却忽视了道义责任,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冷漠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德国的扩张。 但不管怎样,我们不应苛求当时的丹麦。作为一个弱小国家,丹麦能做的选择实在有限。面对不可抗拒的庞然大物,丹麦只能选择明哲保身。这种现实主义的考量,虽然不那么崇高,但也无可厚非。 总之,20世纪30年代后期丹麦的外交政策,是当时欧洲地缘政治变局下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反映了丹麦的国家利益诉求,也体现了一个弱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尴尬。今天回望历史,我们既要看到丹麦政策的局限性,也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或许能为今天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一些启示。

0 阅读:0
星瑞看历史

星瑞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