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忽然对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邓稼先躺在病床上,生命已走到尽头。他忽然提出一个请求:想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医院安排轿车带他前往,当车驶过天安门时,他轻声问妻子:“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这句话带着疑问和期盼,藏着他一生的奉献与牵挂。邓稼先是谁?他做了什么,让他在生命的最后还惦记着国家和自己的痕迹?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家境不错,父亲是搞美学和考古的大学教授。小时候他就聪明好学,后来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毕业。1948年,他跑去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两年就拿下学位。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他没多想就回国了,加入中国科学院,开始为国家出力。 1958年,国家决定搞原子弹,邓稼先被挑中当理论部的头儿。那时候条件苦得要命,苏联还撤了专家,啥都不给留。中国得自己摸索,邓稼先带着一帮人,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干活。戈壁滩上风沙大,吃顿饭都能嚼出沙子,可没人抱怨。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炸了,中国挺直了腰杆。没歇口气,他又去搞氢弹,1967年又成功了。这两次大爆炸,邓稼先是核心人物,没他不行。 可这些成果背后,他付出的太多了。常年在辐射环境下工作,身体早就垮了。1985年,他查出直肠癌,动了好几次手术,疼得靠止痛药撑着。到1986年,他瘦得不成样子,但心里还是放不下国家的事儿。 那年国庆前,他跟医院说想再看看天安门。医院弄了辆轿车,他带着妻子许鹿希去了。路上,他盯着窗外的天安门,瘦弱的手贴着玻璃。那一刻,他问了妻子那个问题:“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这不是随口一问,而是他对自己一辈子贡献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担忧。他怕自己默默无闻,怕国家忘了这些年的艰难。 没多久,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了,62岁。他临走前说了三句话,最后一句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话听着简单,却是他一生的心愿。他不图名利,只希望国家强大。 邓稼先走后,他的故事慢慢传开了。1999年,国家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他为核事业的付出。2009年,他上了“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榜。2019年,又得了“最美奋斗者”的称号。他的名字进了课本,成了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3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啥样?科技牛了,国家强了,核武器也不落后。邓稼先当年的担心早没影了。他的贡献,国家没忘,人民也没忘。他用命换来的东西,成了我们今天骄傲的资本。 邓稼先问“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如今答案很清楚:记得,而且会一直记得。他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你咋看他的贡献?觉得我们该咋传承他的精神?来评论区聊聊吧,别让这些故事只留在纸上。
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
梦幻的星辰里
2025-04-27 15:24: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