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风追寻古典(220) 隔帘听·春暮遣愁 文/顾意於莲

诗意文化有美学 2025-04-26 18:37:53

‌感受古风 追寻古典 (220 ) 隔帘听·春暮遣愁 文/顾意 於莲花书院 雨暗短篱斜径,巷湿人来少。 闻鸦薄暮惊幽悄。剩老树空庭,落红漫绕。 况未料。旧啼莺、又还飞了。 孤村渺。残春归早。是处王孙草。 桃源记得前生到。叹梦难重觅,有谁知道。 几时好。何须待、子规声老。 赏析: “‌雨暗短篱斜径,巷湿人来少‌。”:这两句以雨景开篇,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细雨如晦,使得短篱和斜径变得模糊不清,小巷因雨水而湿润,行人也因此稀少。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天气特征,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孤寂与落寞。 “‌闻鸦薄暮惊幽悄‌。”:此句通过听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凄凉氛围。薄暮时分,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使作者感到更加孤独和惊悸。这种声音的描写,与前面的雨景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环境。 “‌剩老树空庭,落红漫绕‌。”:这两句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老树孤独地矗立在空荡荡的庭院中,落红满地,四处飘零。这种景象不仅表现了暮春时节的凋零与萧瑟,也象征着作者心中的愁绪与失落。 “‌况未料。旧啼莺、又还飞了‌。”: 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出乎意料的伤感。原本以为还能听到旧日啼莺的歌声,却没想到它们也已经飞走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别,使作者更加感到孤独与无奈。 “‌孤村渺。残春归早‌。”: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所在的环境,孤村遥远而渺小,残春时节已经早早地到来。这种景象不仅表现了作者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与寂寞,也暗示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是处王孙草‌。”:这句描绘了作者漂泊异乡时,目之所及皆是“王孙草”,暗含离愁别绪。这里的“王孙草”既是自然景物的写照,也象征着离别的恒常与人生的无常。作者以草色遍野的意象,反衬自身流落天涯的孤独,形成物我对比,强化了客居他乡的寂寥感‌。 “‌桃源记得前生到‌。”:作者回忆起曾经的桃源梦境,那是一个充满美好与希望的地方。但如今,这梦境却如同过眼云烟,难以寻觅。这“记得前生到”的表述,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也暗示了自己对现实的逃避与不满。 “‌叹梦难重觅,有谁知道‌。”:作者在此处发出了深深的叹息,感叹美好的梦境难以再次寻觅,而自己的愁绪与感慨又有谁知道呢?这种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使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几时好。何须待、子规声老‌。”:最后两句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词,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作者不知道何时才能好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子规鸟的声音老去才肯罢休。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时间的无奈,使作者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复杂。 总之:这首《隔帘听·春暮遣愁》以春暮为背景,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雨、巷、老树、落红、莺鸟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萧瑟的春末景象。同时,作者巧妙地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愁绪与感慨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情感。 在遣词造句上,如“雨暗短篱斜径”中的“暗”和“斜”,“巷湿人来少”中的“湿”和“少”,都准确地捕捉到了春末时节的特征,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而“剩老树空庭,落红漫绕”中的“剩”和“漫”,则进一步强调了春末的凄凉与萧瑟。 此外,作者在情感表达上,从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惋惜,到对孤独与落寞的感慨,再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情感层次丰富而深刻。这使得整首词在表达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引人深思。 此词在继承宋代婉约词风的基础上,融合了清代词坛的哲思倾向与意象创新。其以暮春为时空载体,通过密集的衰颓意象群与矛盾情感张力,完成了从个体伤春到生命哲理的升华。展现了古典词境中“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

0 阅读:0
诗意文化有美学

诗意文化有美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