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探访万圣村:共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新画卷 】
4月23日,余姚泗门镇万圣村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巴勒斯坦的20余名留学生。他们深入这座省级文明村的田间巷陌,沉浸式体验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感受传统渔村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交融之美。
在万圣村鲟宝馆,留学生们通过影像和互动展陈,见证了渔民与中华鲟世代相依的故事。当屏幕上播放渔民将受伤的中华鲟悉心救治后放归大海的画面时,来自巴勒斯坦的阿卜杜拉提夫感慨道:“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震撼。中国乡村不仅发展经济,更守护了自然,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留学生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渔民手写的放归日志,其中一位女生拉希德说:“每一页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太动人了。”
漫步村中,平整的沥青路旁点缀着绣球花与蔷薇,白墙黛瓦的民居庭院内传出欢声笑语。村民李大姐热情地向这些客人介绍道:“现在家家争当‘美丽庭院’示范户,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留学生们举起相机,镜头里不仅有风景,还有村民脸上的笑容。
午后的万圣村,渔船列队如卫兵般整齐,红旗在咸湿的海风中猎猎作响。巴勒斯坦青年们踩上滩涂。“这像一幅活的油画!”留学生们俯身观察滩涂生态,兴奋地与同伴讨论:“这种可持续的滩涂养护模式,或许能应用到我的家乡。”
留学生们即兴跳起舞蹈,附近渔民们也加入其中。海浪声、音乐声与欢笑声交织,构成跨越国界的文化交响。万圣村党总支书记宣振良表示:“乡村振兴既要扎根乡土,也要拥抱世界。留学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生态与文化同样是发展的金钥匙。”
近年来,万圣村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环保+乡村发展”模式,村民年收入增长稳定增长。村里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实时监测海洋生态数据,并依托电商将海产品销往全球。此外,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修复渔村老屋、开设渔民画工作室,让闯海文化焕发新生机。
“这里的每一步发展都透着对自然的尊重。”留学生艾哈迈德总结道,“万圣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拆除旧物,而是让传统与未来共生。这值得我们带回祖国分享。”
夕阳西下,留学生们与村民挥手作别。海浪依旧轻拍码头,仿佛在诉说一个村庄的蜕变——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乡土情怀与世界眼光交融共生,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