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任何封建王朝的灭亡前夕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抗争和纷乱,唐朝也是如此。唐朝后期,宦官掌权,皇帝沉迷享乐,倦怠朝政,因此逐渐导致社会动荡,民怨四起,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封建王朝自秦开始,其统治下的土地制度为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土地经营权为私人占有,农民只需向国家据实登记占有的土地,按亩纳税即可经营土地,种植粮食,供己所需。 在彼时,老百姓靠种田养活一家老小,所以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农民也就无法生存。但是,到了唐朝末期,大量的皇帝无道,民生凋敝,大量的土地直接或间接落入贵族或者官僚之手。 农民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所以没有土地的农民就渐渐成为贵族的佃户或者奴仆,或者就是成为游民和匪徒。这一点就是导致农民这个在封建王朝最庞大的团体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其次,唐朝的纳税种类颇多,到了末期更甚。除了老百姓正常生活要缴纳的土地的税收,连吃盐、喝茶及住房都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更为离谱的是,农民的庄稼还未成熟时都要缴纳“青苗税”。种种税费一层层压垮了只是单单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 而这些从贫苦的农民上缴纳的金钱大多还是流向了那些已经非常富有的贵族和官僚。 曾有史书记载,唐朝一位宰相的亲信聚敛的家产可抵得上唐代将士一年的军饷。更不要说一些氏族一脉的贵族和皇室。 而老百姓一旦遇到灾情,庄稼或颗粒无收,还要面对官府的催逼赋税,所以更多的农民或吃草充饥或活活饿死,或卖妻卖女,或奋起反抗。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874年春天,一位来自濮州的小商人王仙芝和另外两位尚姓兄弟,率领数千农民在长垣起义。 到了夏天,山东地区的黄巢及亲信等8人,也率领数千农民起兵响应。不久两军会合,收到消息的农民,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入伍,很快起义军数量就发展到几万人。到这里我们也称其为大起义的第一阶段。 之后的起义军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斗争中。876年初秋,起义军初战受挫后,选择转向军事力量薄弱的西南方向进攻,采用迂回前进的方式进攻洛阳。 但是在攻下洛南的汝州后,并没有选择攻打坚固的洛阳,却南下湖北,于877年初攻到蓟州城下。 可惜到了第二年,唐军在黄梅的一次绝地反击使得起义军士气大伤,王仙芝被杀,五万多名将士被剿灭。 至此可以说起义军陷入低落,而这也意味着初始阶段结束,新的战争阶段的到来。 黄梅战役战败后,剩余的部队北上与黄巢聚集,为了获得更多老百姓的追随,起义军喊出了“冲天均平”的口号。 意思是,要彻底推翻唐朝皇帝的统治,实行公平公正,为底层老百姓谋取幸福的意义,并在这其中,尊黄巢为起义军“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在这种思想口号的倡导下,起义军发展迅速,至此我们称其为大起义的第二个阶段。 大起义的前期,起义军的壮大和黄巢的先进思想和战略思维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并未选择直接从唐朝藩镇强大的地区着手,而是选择“避实击虚”的政策,甩开唐军,积蓄力量。 直到879年,起义军攻占福建之后,其规模发展到了约有50多万人,将士们的战斗经验也更加丰富,由此才开始北伐。不到两年,起义军就占领了长安,并于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大齐。 然而,攻占长安表面上是大起义胜利的标志,而实际上却是起义军转入被动、导致失败的开始,我们也称其为第三阶段的开始。 起义军虽攻入长安,但强大的藩镇地区仍然存在,起义军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急于求成,对于敌人的强大并没有准确的判断。以至于唐朝统治者有了重新集结力量向起义军反扑的机会。 唐朝残余势力在宰相郑田的集结下,进行反扑,逐渐把起义军逼出长安,而起义军先锋孟楷的牺牲,更是导致黄巢报仇心切,而做出错的战略措施,从883年5月至884年的6月,黄巢一路撤退,最终因骑兵突袭军队溃散,尚让等人也被迫投降,7月,黄巢则退到山东于泰山狼虎谷壮烈自刎而死。 他的死,也标志着这一次长达十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的失败。尽管是一个失败的结局,但是其起义的规模和先进的思想都对当时
清朝几乎避免了所有的亡国教训,它没有像汉朝一样的外戚干政,也没有像唐朝一样的藩镇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