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皇帝朱元璋,状若龙头,类人非人,尖下巴,两撇凤鬓。此面貌堪称千年来之最,但意外的是,朱元璋本人却对此非常满意。 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中,容貌的变化堪称一个未解之谜。在他早年的记载中,朱元璋的形象与普通农家子弟并无二致。 生于濠州钟离县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十六岁前一直在乡间务农。据《明史》记载,年少时的朱元璋虽然面黄肌瘦,但五官端正,目光有神。 二十四岁那年,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正式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时期的朱元璋,根据当时随军文人的记载,其容貌"方面大耳,目若朗星"。 在参军之初的几年里,朱元璋的相貌一直保持着这种特征。《太祖实录》中记载他"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这段记载反映了朱元璋当时的形象特征。 然而在吴元年间,朱元璋的容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据正史记载,这一年朱元璋做了一个奇特的梦。在梦中,有人将一块璧玉放在他的颈项之上。 梦醒之后,朱元璋的颈项处突然开始隆起,并伴随着轻微的疼痛。起初朱元璋以为是得了什么病,便寻医诊治。 然而各种药物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他的头骨继续隆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异常明显的突起。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他的头部轮廓,还改变了整个面部的形态。 朱元璋的面部特征逐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下颌突出,脸部轮廓拉长,形成了后人所说的"龙头"之相。这种变化被记录在永乐年间建造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上,碑文明确记载"项上奇骨隐起至顶"。 这种容貌的变化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一般的疾病或外伤导致的面部改变,朱元璋的容貌变化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医者无法解释,术士难以参透。 在这段时期留下的官方记载中,对朱元璋容貌的描述变得愈发特殊。他的面部轮廓被描述为"状若龙头",眼睛则被称为"龙目",这些描述与早年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独特的容貌特征伴随着朱元璋的权力不断扩大。从起义军将领到吴王,再到最终建立大明王朝,他的面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明朝这个迷信盛行的时代,相术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代著名相术大师袁忠彻在其著作《古今识鉴》中,对朱元璋的容貌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袁忠彻认为朱元璋的面相乃是"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这种说法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相术师们纷纷将朱元璋异于常人的面相解读为天命所归、帝王之相。 在这种氛围下,宫廷画师笔下的朱元璋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早期的画像多以庄重威严为主,将朱元璋塑造成一个相貌堂堂的帝王形象。 画师们开始在作品中强调朱元璋面部的特殊之处。他们刻意突出其项上隆起的奇骨,以及与常人不同的面部轮廓。 担任工部尚书的张涵曾有机会亲眼见过朱元璋,他在记载中描述了一个与民间传说大不相同的形象。张涵笔下的朱元璋是"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 在民间,对朱元璋特异容貌的崇拜之风逐渐兴起。许多相术师将其面相特征总结成相学理论,认为这种异相代表着非凡的命运。 相术书籍中开始出现专门论述"龙相"的章节,其中多以朱元璋的面相特征为典范。这些著作广泛流传于民间,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容貌与命运关系的认知。 当时的史官们在记载朱元璋容貌时,也开始采用"天人感应"的叙事方式。他们将朱元璋容貌的变化描述为上天赐予的特殊标记。 这种说法得到了朝廷的默许,并逐渐成为官方史书中的定论。在《明太祖实录》等官修史书中,对朱元璋容貌的记载都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 在成化年间,一位游方僧人因面相酷似朱元璋而引起轰动。这位僧人甚至试图利用这一点煽动民众,最终被官府查获。 相术师们还创造出一套专门的术语来形容这种帝王之相。他们认为,真正的帝王之相必须具备"异于常人"的特征,而朱元璋的容貌正是最好的例证。 在正统性的建构过程中,朱元璋对自身形象的运用表现得极为高明。通过官方史书的记载,他将自己的容貌异变与吉祥祝福联系在一起。 这种政治宣传的效果非常显著。在民间,人们开始将朱元璋的特异容貌视为天命所归的重要证据。这种认知极大地增强了明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朱元璋本人对这种异相说法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在他的统治时期,各种将其容貌与祥瑞相联系的说法不断出现。 这些说法得到了官方的默许和支持。朝廷画师在创作朱元璋画像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强调其面部的特殊之处。 在政治运作层面,朱元璋的容貌特征成为了一种权力象征。官方在选择画像时,往往会突出其与常人不同的面部特征。 这种做法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通百姓开始将特异容貌与权力威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在明朝后期,这种将容貌与权力相联系的传统仍在延续。后世的统治者在处理形象问题时,往往会参考朱元璋的做法。
公元1464年,大婚不久的吴皇后满怀欢欣地来到浴堂,准备沐浴更衣迎接皇上的临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