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的,按照他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这是胡适公开说过的一段话,可事实的确如此吗?胡适又为什么发表这样的评论呢? 胡适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年轻时家境殷实,又积极进取,后来去美国留学。 回国后,他不单单带回了西方知识,更带回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特别是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不断地发表著作宣传西方的思想。因此,遭来了国内民主人士的抨击。 此时,毛泽东已经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他和蔡和森等师范学院的同学在湖南老家创办了进步组织-----新民学会,作为进步青年,毛泽东一直在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也就是这一年,毛泽东产生了走出去,丰富自己思想的想法。 他先是扮成乞丐走遍湖南各州郡府县,了解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而后又到了北京大学,当时的北京大学,被誉为“引领中国思想的风向标”。在那里,毛泽东受到了蔡元培老先生的帮助,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管理员的工作并不繁杂,所用的时间也不多,就是将北大老师和同学们看过的书刊、杂志进行归类整理,也正是因为工作时间宽松,毛泽东才有时间和进行青年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还去旁听了胡适教授政治课。 一开始,胡适对这名满脸书生气的毛泽东并不在意,根本就无视他的存在。后来通过交流,胡适发现这个年轻人和别人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胡适在北大期间,积极宣传西方思想,特别是对进步青年的创办的《新潮》杂志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亲自题词,并夸赞这是《新青年》后的又一进步作品。 这段经历,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受到北大思潮的启发,毛泽东产生了回湖南创办自修大学的想法,得到了胡适的支持,并帮助毛泽东修改自修大学章程,毛泽东深受感动。 随着交流的加深,距离的拉近,毛泽东越来越发现,他和胡适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此时,李大钊也在北大任教授,并且兼任图书馆的主任,他和毛泽东在工作上有了较为紧密的接触。 交流中,他更倾向于接受李大钊的思想。也就是从李大钊这里,毛泽东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他被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的精辟阐述深深地吸引住了。而胡适却固执地认为:在中国,北大才是思想的“高地”,在这个“高地”只能宣传他认为进步的西方的自由和主义,别的思想基本都会被拒之门外。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深后,毛泽东越发觉得北大在课程安排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它适应不了中国的发展形势,更满足不了中国发展的需求。可以说,这段时间,毛泽东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充实、完善、和提高。 从此,毛泽东和胡适渐行渐远。 在胡适看来,此时的毛泽东只不过是一个进步青年,是没有资格对北大的教学体系和思想基础进行评头品足,妄加评论的。最起码和自己不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胡适的一生中最失风度的话就是:“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的,按照他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 事实上,按照当时的规定,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必须要有几年的工作经历,才能够报名考取北大,当时刚刚毕业的毛泽东是不能直接考取北大的,所有只能做一名旁听生。 再后来,在别的同学约毛泽东一道考取北大时,毛泽东一口回绝了。他说:“现在的北大我根本就不想考。” 此时的毛泽东根本没有考取北大的想法,压根儿不像胡适说的那样“考不上”。
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的,按照他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这是
风城春史呀
2025-04-26 11:45: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