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遇到民事欺诈该怎么办? 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

天蓉看文化 2025-04-26 08:16:28

老百姓遇到民事欺诈该怎么办? 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其构成要件包括: 1. 主观故意:行为人存在欺诈的故意,即明知虚假陈述或隐瞒将导致对方错误认识; 2. 客观行为:实施了虚构事实、扭曲真相或隐瞒关键信息的行为(如虚假宣传、伪造文件等); 3. 因果关系:受欺诈方因该行为陷入错误判断,并基于此作出意思表示; 4. 损害后果:欺诈行为直接导致受欺诈方财产或人身权益受损。 民事欺诈的救济途径 1. 行使撤销权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48条、第149条。 - 操作方式:受欺诈方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撤销后行为自始无效。 - 后果处理:依据《民法典》第157条,双方应互相返还财产;无法返还的折价补偿。过错方需赔偿对方因此所受损失。 2. 主张损害赔偿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165条(侵权责任)、第577条(违约责任)。 - 适用范围:若欺诈行为同时构成违约或侵权,受欺诈方可选择主张违约责任或侵权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如合同履行成本)和间接损失(如预期利益)。 3. 刑事报案(如涉犯罪) - 区分标准:若欺诈行为符合《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要件(非法占有目的、数额较大等),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 法律效果:刑事责任不影响民事救济,可并行追究。 4. 其他特别救济 -消费者保护:若涉及消费欺诈,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主张“退一赔三”(500元保底); - 证据保全:及时固定聊天记录、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必要时申请诉前证据保全。 行使权利的时效限制 - 撤销权除斥期间:受欺诈方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最长不超过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民法典》第152条)。 - 损害赔偿诉讼时效:自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3年内主张(《民法典》第188条)。 如遇欺诈,请及时咨询律师,评估欺诈行为性质及最优救济路径。

0 阅读:1
天蓉看文化

天蓉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