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挖人不是一般的狠!一位俄罗斯数学家被华为看上,出价年薪200万美元,对方心动,但不行动,后知原因:离家太远和家里有牵挂!华为HR头疼不已,任正非却一招将其纳入麾下! 2019年的一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央视采访时坦言:"华为之所以有今天,跟这个俄罗斯的小伙子有关。"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华为招募人才的传奇故事,也揭示了任正非令人惊叹的慧眼识才能力。 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为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那时的华为,科技底子薄弱,急需技术突破。任正非凭借超前的战略眼光,已经预见到十年后通讯领域将面临从2G到3G的重大升级,这将是华为能否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正非从一位俄罗斯朋友那里得知,有位年轻的俄罗斯数学家在国内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无线电技术的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让任正非眼前一亮——他立刻意识到这正是华为未来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求贤若渴的他,迅速开始收集这位数学天才的所有资料。 "如果能把这员虎将招揽过来,对华为意义重大。"任正非心想。他当即决定,不惜重金挖角这位俄罗斯天才。在那个年代,200万美元相当于1500万人民币左右,是普通中国人几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块钱。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如此诱人的薪资待遇,这位俄罗斯数学家并没有立即接受。任正非不死心,亲自飞往俄罗斯,当面与对方接触。在交谈中他才得知,虽然这位数学家的经济条件不佳,但他的母亲正病重在床,作为孝顺的儿子,他实在无法在这个时候远离家乡。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深知,对方没有直接拒绝就意味着仍有希望。回国后,他立即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人事部负责人陈珠芳,要求她不计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对方的需求,消除他的后顾之忧,务必将这位天才拿下。 陈珠芳带着助手和两位法律顾问,再次前往俄罗斯与这位数学家接洽。经过多次沟通,她不得不承认,想要说服对方离开俄罗斯来华工作,难如登天。面对老板的强硬要求,陈珠芳感到压力山大,她和团队反复研究各种可能性,最终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既然对方不能来中国,华为何不在俄罗斯建立一所研究院?这样不仅能解决这位天才的顾虑,还能以此为基地吸引更多俄罗斯的优秀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任正非仔细审阅了这个方案后连连点头,最终同意在莫斯科成立研究院。就这样,通过灵活的思路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募方式,任正非成功将这位关键人才纳入麾下,为华为日后的技术突破和全球崛起埋下了伏笔。 华为莫斯科研究院成立后,公司上下满怀期待地等待这位高薪聘请的俄罗斯数学天才带来惊人成果。然而,现实却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这位天价科学家的工作状态让人大跌眼镜——他性格古怪,不善交际,整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像个隐士一样与世隔绝。 研究院的同事们发现,他不仅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需要合作的研究项目也几乎不配合,甚至连基本交流都懒得进行。有几次他来中国参加会议,总是丢三落四,一次甚至在陌生城市里迷了路,让同事们哭笑不得。若不是曾经见过他写的那篇惊艳论文,恐怕大家都会怀疑他是个骗子。 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康复后能够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否则这位"天才"可能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成问题。但这并不能减轻公司同事的质疑——每年200万美元,就养了这样一个"闲人"?这笔巨款在90年代末相当于1500万人民币,足够支付普通员工几十年的工资。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风言风语越来越多。"废物"、"骗子"等词汇在背后悄悄流传。公司领导们忍无可忍,决定向任正非汇报情况,希望能有所改变。出人意料的是,当听闻这些消息后,任正非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轻轻摆手,示意不必在意。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他的决定无人敢违背。 就这样,这位俄罗斯数学家以每年200万美元的天价薪资,在华为度过了第一年、第二年...直到第十年,依然没有拿出任何令人瞩目的成果。许多人认为任正非这次真的看走眼了,但事实证明,有些人能成为企业家,而大多数人只能打工,是有原因的。 2008年,通讯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时刻。各大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从2G向3G技术的过渡,华为自然也不例外。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被养了十年的"废物"忽然展现了惊人价值。他提交了一套完整且可实现的理论算法,正好解决了华为在2G向3G转型中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 当任正非得知这一消息,立即飞往上海总部,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在这套算法的支持下,华为的交换机技术首次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而且总成本降低了30%。这正是华为腾飞的关键基石。 原来,十年前任正非给这位数学家布置的秘密任务,就是研究2G向3G升级的理论基础。他深知这将是未来通讯领域的制高点,也是华为能否一战定江山的关键。而为了不泄露战略意图,这个任务始终保密,连公司高层都不清楚。
这就是华为的行业渗透率!任何人应该都在使用华为产品,包括那些黑子们。
【7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