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皇帝征召制度在选官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该制度形成于秦朝,发展于西汉,成熟于东汉,衰落于汉末,复兴于魏晋。 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皇帝征召制度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朝政演变、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变化、以及现社会环境压迫以及士族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征召入仕以及九品中正制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两晋时期,征召入仕既受九品中正制制约,又对九品中正制有所突破、补充,表现为皇帝征召士人时既要考察士人的中正品第,有时又要根据所授予官职的职责考察士人的才学。 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反映了两晋时期皇权与门阀士族、才学与家世间的关系。 何为“征召入仕”?征召制度源于先秦,在秦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与察举、辟召并列的重要选官途径,并在魏晋时期得到不断沿用,成为汉晋时期重要的入仕途径。 具体而言,两晋由皇帝征召途径入仕者,其起家官品也有所不同,最高者由三品官起家,最低者由七品官起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时期,受到征召而不应征召者,也往往被视作接受征召官职。 士人受到皇帝征召后,即由吏部尚书进行备案,备案后则将之视为官员。由此可见,士人在受到初次征召后,无论其接受与否,在官方、社会人士眼中已被视为出仕。 因为,皇帝以某官职征召士人,这一行为本身即代表皇帝认为士人已经达到了某官职的用人标准。 那皇帝征召入仕具体有何影响呢?首先,两晋时期,在皇帝征召入仕的制度的影响下,不限定籍贯以及人们经济来源的崛起,人才的提拔机会也得以丰富。 这种政策为中国历史上“选贤任能”政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逐渐提高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其次,在两晋时期,社会分化和农民起义等社会动荡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皇帝征召入仕的政策最终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说完了皇帝征召入仕,我们再来说一说九品中正制度有何不同。两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在选官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种选官制度都要受到其影响、制约,征召制度也不例外。 汉晋时期,皇帝征召往往与私人举荐相结合,即先经私人举荐,然后由皇帝予以征召。 皇帝在对士人、官员进行征召的时候也要参照其乡品,然后以相应官职进行征召。皇帝征召虽受九品中正制度制约,但是也不完全拘于此。 皇帝征召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的这种关系,与皇权受制于门阀士族密切相关。在九品中正制下,虽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官位高低考诸家世。但是,皇权也需要借助于有才学、名望的士人。 魏晋皇权虽然受到门阀士族制约,但其底色毕竟是“皇权统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皇帝可以通过“特征”的方式,不受九品中正制制约,征召士人、寒人入仕。 如议定礼制、典定制度,非精通儒术、明于典制者不能。因此皇权通过征召的方式,以降低官职对有才学之士家世的要求,使其入仕。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度提高了对官僚的选拔要求,随着中正制的落实,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我努力获得优秀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发展。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官员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九品中正制度要求人们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官场,而这一考试非常公开和透明,毫不偏袒。这种制度的实现提前了官员晋升体系的公正性,使得普通人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实现社会阶层的晋升。 总之,两晋时期的皇帝征召入仕政策和九品中正制度是推动古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进程。 皇帝征召入仕政策逐渐简化了官员的选拔程序,促进了人才的挖掘,同时也为中国官僚制度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而九品中正制度则为中央官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控制度。两者的相互关系逐渐推进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中国官僚制度逐渐朝着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