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欧洲人在赴美入境时被扒光衣服欧洲人在美入境遭遇非人道待遇,跨大西洋信任危机升级!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断升级入境审查政策,但近期针对欧洲公民的暴力执法事件频发,引发国际舆论哗然。2025年3月,德国公民法比安·施密特(Fabian Schmidt)在波士顿机场被美国边境官员“扒光衣服、强迫洗冷水澡”的遭遇曝光后,欧洲多国接连发布赴美旅行警告。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国入境审查的严苛与争议,更折射出跨大西洋关系的深层裂痕。
34岁的施密特持有美国永久居民身份,却在返回美国时被扣留并转移至罗德岛拘留所。其母亲控诉,美方官员对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审讯,包括脱衣、冷水澡等羞辱性手段。类似事件还包括两名试图从美墨边境入境的德国公民遭遣返,以及一名22岁德国大学生因“护照问题”被扣留24小时并搜查手机。
一名法国空间科学家因手机中被发现批评特朗普政府政策的聊天记录,被没收设备并驱逐出境。法国媒体痛斥此举“宛如对待罪犯”,质疑美国是否已容不下言论自由。英国、丹麦、芬兰等国也报告了类似案例。例如,英国外交部证实一名公民在美边境被拘留数日;丹麦则特别警告变性人群可能因美国性别政策受限入境。
“9·11”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公民的严格审查已引发争议,如今这一模式被扩大到传统盟友。美国边检人员被赋予极大裁量权,甚至可因“旅行文件填写错误”等轻微问题拘留旅客数周。美国边检不仅审查犯罪记录,还深入检查电子设备内容。法国科学家因批评性言论被驱逐,表明政治立场可能成为入境障碍,这与美国标榜的“自由灯塔”形象形成讽刺对比。美国政府近期考虑对40多国公民实施签证限制,并已撤销千余名国际学生的合法身份,涉及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学生,理由包括“参与支持巴勒斯坦示威”等。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3月赴美游客同比下降11.6%,预计全年损失达640亿美元。加拿大、欧洲游客纷纷取消迪士尼乐园、国家公园等行程,转向其他目的地。欧盟委员会向赴美官员发放一次性手机,以防信息遭窃听;德国、英国更新旅行建议,直言“无法确保公民顺利入境”。欧洲媒体质问:“那个接纳爱因斯坦的美国去哪了?”分析指出,美国将入境安检视为“忠诚度测试”,但其粗暴手段正加速盟友疏离。从乌克兰问题到关税争端,欧洲逐渐认清美国“优先主义”下的单边本质,跨大西洋联盟的信任基础岌岌可危。
美国自由与安全的边界何在?
美国以安全之名行侵犯人权之实,已引发内外双重质疑。卡托研究所批评美边检人员“专横粗鲁”,而民间组织则痛心“政府让国家蒙羞”。若美国继续将入境政策工具化,不仅损害国际形象,更可能加速其全球影响力的衰退。当“自由国度”成为欧洲人的恐惧来源,美国需反思,真正的强大源于包容与法治,而非暴力与猜忌。若政策不改,所谓“再次伟大”恐成空中楼阁。欧洲多国警告非必要别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