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线小城市还有年轻人发展的未来吗?

数据读城 2025-04-19 15:52:23

做一个县城中产,是四五线小城市年轻人的不错选择。 随着城市发展与能级的划定,四五线城市,基本也就是县城了,或者与县城无异。 这些地方的年轻人想要光明的未来,要么往高能级的城市走,要么成为县城婆罗门的一员,前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到异地打拼,后者若不是含着银汤匙出生,那么基本没有可能。 即便是县城的稀缺资源和财富积累,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松拥有的。 实际上,随着当地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静态”的增长,真正能在四五线城市老家稳定住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一部分人选择返回一二线城市,想趁着还有点年龄红利捞几年高工资;更多的人,处在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里——留也留不住,走又很难走,连假装自己很努力,都难以做到。 小城市的人们对“稳定”有一种独特的需求,但他们的焦虑感依然与日俱增。 怎么才能做一个县城中产? 其大致由两大群体构成。 一类是返乡的年轻群体,多年的在外打拼攒下一笔尚可的资金,再加上一点父母的帮衬与扶持; 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倚靠一些门路,敏锐抓住一些机会,通过做生意实现财富的自由。 阶层跃升对这两大群体都无多大的意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行。 既然选择回归或坚守,对“发展”的量化标准就了改变。 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如果是资源人脉够,当然是县城更舒服。 做一个县域自媒体从业者怎么样?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看似前景可观,然而这同样是一条卷得不能再卷的赛道。 《县域创作者调研》显示,59%的返乡青年都会选择尝试短视频/直播创业,然而成功者寥寥,大数据和算法冰冷地扼杀掉绝大部分县域自媒体创作者的努力。 跳出信息茧房寻找机会,有头脑的人永远能发掘出新赛道。 比如,网络时代消除了信息差,大城市的套路,小城市的人马上就会知道,那么为什么不反向输出呢?小地方的生活智慧,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活差距几乎拉平,但总有些细节无法马上重叠,这里面还暗藏了一些可以吃到的红利。 这是网络时代多少存留下的一些机遇。 有人这样总结: 一流的青年流向一线新一线大城市,二流青年流向本地机关和事业单位,三流四流的人员才流向四五线商业社会。 这显然有失偏颇,四五线城市的商业生态依然能够产出相当部分的成功者,一个佐证细节是,二手奢侈品正逐渐在很多四五线城市及县城中产群体里走俏。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波司登县域门店均价1800元,高于一线城市15%,销量尚可;县城星巴克单店月均营收70万元,与上海社区店持平;比亚迪仰望U8县域订单占比达37%;都说餐饮生意难做,全国2800多个县域里,客单价超500元的餐饮门店数量增长220%。 土味县城也有春天,县城中产可能有着不输于二三线城市人们的购买力。 数据显示,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经连续5年超过一线城市,2024年的对比为8.3%:5.1%。一线城市基数高,但县域增速猛。 有事业才有消费,留在四五线小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未来并不是那么的不堪。

0 阅读:36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