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朱棣“靖难”起兵。在出征前,突然间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掉落,在场的人都吓得面如死灰,朱棣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一时军心涣散。这时,军师姚广孝说了一句话,马上士气高涨。
姚广孝祖上世代为医,救死扶伤。14岁那一年,出家为僧,法名道衍。但是,姚广孝作为一个和尚,不好好念经,在出家期间,又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学有所成之后,他开始到处游历,结交江湖上的各路人士。姚广孝志存高远,可惜当时朱元璋已经一统天下,没有发挥的余地,他也只能暗自感叹。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命运很快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机会。
1374年,朱元璋征召精通儒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兴冲冲地赶去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他的朋友高启因为文字狱案被朱元璋判腰斩。让姚广孝对朱元璋产生了一股怨气。
恰巧,马皇后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召集不少僧人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没成想,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断送了皇太孙的江山。
姚广孝是为马皇后诵经祈福的高僧之一,他观察了朱元璋的一众儿子,觉得朱棣有帝王之相,是能成就大业之人。于是,私底下对朱棣说:大王若用贫僧,贫僧愿送大王一顶白帽子。
王戴白帽子,就是皇。这和尚是要造反啊。
朱棣闻言大惊,要是让朱元璋听见了,是要杀头的。朱棣骂道:大胆,你这和尚竟如此大逆不道。说罢,就要去举报姚广孝。但他见姚广孝并不害怕,一直闭目打坐。
朱棣叹了口气说:勇气可嘉,你随我一起回大都吧。
就这样,朱棣和姚广孝的命运就连在一起了,共图大业。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21岁的朱允炆登基。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闵王、齐王、周王相继被贬为庶人,朱棣作为北方最为强大的藩王,也没能逃过削藩的大刀,他不得不装疯卖傻来避祸。
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不可能一辈子装疯卖傻,万一哪天朱允炆不高兴,还是难逃一死。只有一条路,就是推翻朱允炆。
但是,这是朱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造反的藩王都没有好下场,最关键的是,他手上的军队不足朝廷的十分之一,兵器严重不足。
而姚广孝却信心满满鼓动朱棣起兵,还秘密帮他练兵,打造武器,出谋划策。
但是,想要造反,就得有一个正当理由,于是,姚广孝开始发挥他第一功臣的作用了。他找出大明律,里面有一条:朝中有奸臣,藩王可率军讨伐。
这是个很好的理由,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和朱允炆兵戎相见了。
在出征前,突然间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掉落,在场的人都吓得面如死灰,朱棣心里也开始忐忑不安,因为造反是一条不归路,只能一路向前,失败的一方将一无所有。
此时,军心有些溃散,姚广孝站出来,坚毅地说:只有真龙飞天,才会风雨相随,瓦片落地,大吉大利的征兆。
一番话,将涣散的军心又聚拢起来。
1399年,朱棣起兵,以“靖难”的名义带领军队向南京进发。
靖难之役爆发后,燕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可是在东昌府之战,朱棣中了埋伏,损失了好几位大将,燕军大败。
朱棣失声痛哭,绝望的神色溢于言表。
当时的姚广孝并没有随军队一起出征,而是镇守后方。但是每一场大战,他都会写信出谋划策。
朱棣这次中了埋伏,绝望之余,姚广孝又献计。
他认为,朝廷的兵马在北方打仗,京师必然兵力空虚,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
朱棣马上按照他的说法做,成功登上帝位。 登上帝位之后,肯定是要对功臣论功行赏,姚广孝被视为第一功臣。
朱棣先后给他送美女和黄金,均被他退回。
朱棣很疑惑,对姚广孝说:先生助我成就大业居功至伟,不要高官厚禄,美女和黄金也不要,这是为何?
(《明史》中说:帝用兵有天下,道衍立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答:真是佛门中人,高官厚禄,对我如粪土,金钱没你更是身外之物,也不值得留恋。
他帮助朱棣成就伟业之后,仍过着僧人的生活,住的是寺庙,吃的是素食,平时依旧穿着袈裟,手持念珠,嘴里经常念叨阿弥陀佛。
这让朱棣对他更敬重了。
不过朱棣还是封他为太子少师、荣国公等职位,让他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然而,世人却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姚广孝回乡拜见亲人,他的亲朋好友都拒绝和他相见,这让姚广孝感到难过。
回到京师后,姚广孝心灰意冷,闭门不出,很快就传来病重的消息。
1418年,姚广孝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朱棣痛哭流涕,追封其为荣国公,追谥为“恭靖”。
【时光言情】
姚广孝虽然是一个和尚,但是对凡尘俗世却又抱有希望,还有一展抱负的雄心,不惜鼓动朱棣造反,当他功成名就之时,却又功成身退,视功名利禄为浮云。
也许,他想要的并不是权力金钱,他只想要一展抱负,让自己的才能得到施展,证明自己。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他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一生。
运用自己的智慧,实现理想,活出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