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张治中去世后,周总理找到其子女:毛主席让我问你们两件事。 1969年4月6日上午,北京医院传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素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张治中在这里病逝。消息传出之后,统战部的相关负责人很快就表态:考虑到张治中此前的身份背景,只需要去看望一下他的家属即可。 张治中是国民党时期的高级将领,他的离世确实让一些部门不知该如何处理。从历史背景上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原本隶属于国民党的人员大多被安置到政协等机构,政府也从未给予他们太高的政治待遇。 当天下午,周恩来得到了这个消息,顾不上手头繁忙的政务,他立刻准备前往医院。统战部的态度让周恩来感到有些许不妥,他决定先去向毛主席当面汇报这件事。 在汇报张治中的情况时,周恩来详细讲述了这位老朋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抗战期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将领,却坚定支持抗日统一战线,为国共合作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张治中更是多次劝说蒋介石与共产党和谈,为和平解决国内战争作出了巨大努力。1949年,他作为南京政府代表团团长与中共谈判,最终选择留在解放区,为新中国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国之后,张治中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他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作风,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听完汇报后,毛主席沉思片刻,对周恩来说道:"张治中同志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离世是党和国家的一大损失。有两件事要请你去问问他的家属。" 第一件事,是否同意为张治中举行一场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虽然张治中曾是国民党将领,但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不容忽视,理应得到应有的礼遇。 第二件事,是否愿意由党和国家来安排张治中的身后事宜。这不仅是对张治中一生功绩的肯定,更是新中国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包容。 周恩来带着这两个选择来到医院,张治中的家属对党和国家的关怀表示由衷感谢。他们完全赞同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并表示愿意将张将军的身后事宜交由党和国家来安排。 就这样,在周恩来的推动下,1969年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张治中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张治中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的政治生涯始于黄埔军校。1925年,在这所由国民党创办的军事学校里,张治中担任教育长一职,与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张治中经常参加周恩来主持的政治课程,认真聆听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段经历让他对共产党的理念有了深入了解,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实属罕见。 随着接触的加深,张治中对共产党的认同感与日俱增。他曾经向周恩来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这个请求最终被婉言谢绝。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张治中在军中崭露头角。然而,当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并没有追随蒋介石参与镇压共产党的行动,而是选择了相对中立的立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治中积极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他认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应该放下分歧,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更是做出了令人钦佩的选择。当时,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共代表的人身安全,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府邸让出,并安排亲信部队负责警卫工作。 1948年,当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各地节节败退时,张治中再次展现出其"和平将军"的风范。他多次致电蒋介石,力劝和谈,希望能够避免更多的流血牺牲。 1949年初,当国民党政府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时,张治中被选为南京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在谈判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对和平的真诚追求。 当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许多国民党高层纷纷选择逃往台湾。而张治中却作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从不贪图私利。 周恩来与张治中的友谊始于1925年,延续到1969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建国后,周恩来虽然身为总理,政务繁忙,但对老友张治中的关心从未间断。当得知张治中家庭经济困难时,周恩来立即责成有关部门拨付专项生活补助,解决其实际困难。 面对张治中长期困扰的腿疾问题,周恩来多次安排专人为其配药。每次出国访问,他都会特意购买一些国外的特效药,通过邓颖超转交给张治中使用。 对张治中的子女,周恩来同样给予特别关照。当了解到张治中的小儿子对电力技术感兴趣时,周恩来立即与分管电力工业的领导沟通,促成了北京电力学校的建立。 1969年4月6日,当张治中离世的消息传来,周恩来第一时间安排相关事宜。面对统战部只打算简单慰问的提议,周恩来坚持要举办一场隆重的告别仪式。 在周恩来的推动下,这场告别仪式不仅邀请了张治中的亲朋好友,还请来了许多与他有过交往的党内外人士。周恩来亲自参加仪式并致悼词,充分肯定了张治中的历史贡献。
1969年张治中去世后,周总理找到其子女:毛主席让我问你们两件事。 1969年4
百年战争录
2025-04-17 10:42:4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