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黄的历史照片里,一科学家俯首于长桌前,手中的算盘珠如星河般在框梁间流动,噼啪声与稿纸上的公式交织成一曲特殊的科研交响。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核武器研究基地的真实场景——当世界已步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中国科学家却在简陋的工棚里,用传统算盘,为原子弹的理论计算搭建起数字的基石。 彼时的新中国,外部技术封锁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形成双重困境。没有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科学家们便将复杂的数学模型拆解成千万次四则运算,分配给上百人的“算盘计算大军”。每张算盘都是一个“算力单元”,每串算珠的拨动都承载着核爆临界值的精确推演。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常常与年轻计算员并肩而坐,核对数据时,稿纸上的修正痕迹密密麻麻,像极了核爆前积蓄的能量波纹。 为了确保数据无误,他们发明了“人工验算双保险”:同一组数据由不同小组独立计算,误差超过允许范围便从头再来。寒冬里,算盘冰凉的框沿冻红了双手;暑热中,汗水浸透的稿纸粘在桌面,却挡不住算珠起落的节奏。这些在现代人眼中原始的计算工具,在科学家手中化作了突破技术封锁的“密钥”——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升腾的瞬间,正是千万次算盘珠碰撞出的科学结晶。
2018年,一位104岁高龄的科学家,正在椅子上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身体内30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