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美国对华征收104%关税
当美国宣布对华部分产品加征104%关税的消息传来,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又来这一套?从2018年贸易战到如今“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华盛顿似乎陷入了一种“关税成瘾症”——但凡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有突破,就立刻抡起大棒,妄图用单边制裁阻断发展脚步。
但这次加税的“荒诞感”尤为刺眼。104%的税率,直接把关税变成了“经济核武器”,而被瞄准的光伏组件、电动车电池,恰恰是全球碳中和浪潮的核心产业。美国政客嘴上喊着“国家安全”,实际干的却是逆全球合作大势的蠢事。要知道,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占据全球70%以上产能,美国本土90%的光伏产品依赖进口。加税的结果,不过是让美国企业成本飙升、消费者埋单,甚至逼得特斯拉、苹果等巨头公开反对:“这不是在制裁中国,是在自残!”
中国的回应透着二十年磨一剑的底气。外交部发言人那句“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背后是完整的工业体系托底——从稀土冶炼到精密制造,从数字基建到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链条。商务部数据显示,即便在贸易战最激烈的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仍逆势升至26.2%。更关键的是,“双循环”战略让中国既稳住了出口基本盘,又激活了14亿人的内需蓝海。美国想靠关税“锁死”中国,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新旧秩序的碰撞。美国试图用霸权思维维系“单极世界”,而中国正通过RCEP、中欧投资协定、“一带一路”等合作网络,构建更公平的多边体系。当全球60%的自贸协定都有中国身影,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0多个国家,美国的“小院高墙”反而让自己陷入孤立。去年,中国与东盟、欧盟贸易额双双突破9000亿美元,而美国却在芯片断供中暴露了产业链脆弱性——谁在顺应潮流,谁在开倒车,一目了然。
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贸易战是庙堂之上的事,但它的涟漪早已渗透生活。加征关税后,美国超市里的中国家电价格上涨,而中国出口企业可能加速布局东南亚产能。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压力正在转化为创新动力:光伏企业加大钙钛矿技术研发,电池厂商突破固态电池瓶颈,芯片企业在14纳米工艺实现量产……每一次“卡脖子”,都催生出一批“争气产品”。
反制手段已初见端倪。历史经验显示,中国或从三方面出招:对大豆、波音飞机等美关键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削弱美元霸权;在WTO框架下发起诉讼,用国际规则撕开美国“单边主义”的遮羞布。但比反制更重要的,是持续扩大开放——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博会升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中国用行动证明:关起门来搞保护主义,从来不是我们的选项。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美国的关税大棒更像是一记“回光返照”。当全球80%的5G基站、60%的新能源汽车都来自中国,当中国科研投入强度突破3%,那些妄图用关税遏制发展的政客,终将被历史证明是时代的“逆行者”。这场较量,中国输不起,更不会输——因为我们的底气,来自亿万奋斗者的汗水,来自开放包容的胸襟,更来自对发展正道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