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发量真有这么惊人吗?

东晋汉服上虞 2025-04-09 15:10:10
古装剧里,常能看到女子夸张的发髻、多而浓密,比如《雁回时》里的明风妆造和《国色芳华》里的唐风妆造[搜索高亮]…网友:古人的发量这么惊人的吗? 先说答案,不一定是古人头发养得好,实际上,古人的发量未必如影视剧里那般浓密惊人,而是戴了假发,古时称“义髻”,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假发髻前身。戴假发风尚始于上层社会女性,旨在增添发量,塑造更为繁复的发髻造型,与今日之假发包异曲同工。 做义髻的材料更是多样,不限于真人头发(毕竟真发比较贵),还可以用薄木片、马鬃毛等做义髻。总的来说,一般义髻的材质常见就是毛发或者木片类的替代造型材料。比如图3这件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漆木制假发髻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只标准的单刀半翻髻,木质,上涂黑漆,黑漆上用白漆绘制花朵等图像,髻底部有数个残留小孔,以便各类簪钗插佩之用。以薄木为基(中空),真发扎成发髻罩在里面,插簪钗就能固定。 如图4这件螺旋状义髻就是由“棕毛假发”制成,以麻布衬里,缠绕棕毛,还染了颜色,制成螺旋状,可随时摁在头上就完成妆造,既显古朴又显匠心。《周礼》中还把假发分为多种:“副”取义于“覆”,是一种有带饰品假发;“编”则指的是无饰假发;“次”指的是用假发与自己真发合编起来的髻。后来这些名称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真发制成的假发,“鬄”则泛指假发。 假发使用有多早?比汉代更早的时候,周代就用假发了,至唐朝更是风靡,样式繁多,文献如《妆台记》、《髻鬟品》等有多达三十余种相关记载。元朝以后汉族女性则偏爱鬏髻,以金银丝、马鬃、头发等材料编织,外覆轻纱,罩于发顶,配以整套头饰,尽显雅致、增添贵气,此风尚影响深远。(见图7) 那真发做成的假发是从哪来的?有学者猜测有三,一部分是靠卖头发;另一部分是罪犯的头发;还有进贡的头发。世说新语里有说到东晋陶侃留客的故事,母亲湛氏为招待儿子陶侃的朋友,但因揭不开锅,将自己头发剪下换米:“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 西方也流行假发,相传就起源于路易十三掩盖秃顶的天生缺陷,以致宫廷内无论男女,都以戴假发为风,他们将马鬃毛制成假发,整整影响了欧洲的十七、八世纪时尚风气。今天看来,很多女孩子在盛大场合梳发髻也会戴假发,甚至司法人员会留有戴假发以示权威的遗风,发量稀少的女孩子,频繁使用假发就可以一天换好几个发型,应对不同的着装场合。 2025兴趣不打烊 汉服穿搭 古装剧 假发 汉服妆造 汉服造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