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了,读书还有用吗? 北大毕业生送外卖之事引发的思考: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逆天改命吗? 一位北大毕业生送外卖的新闻宛如一面棱镜,映照出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当211院校的毕业生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机械性的操作,当街道办的入职标配是博士学历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事实——文凭不再是跨越阶层的通行证。 教育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正在逐渐消逝。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多达1158万,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希腊的人口总量。文凭膨胀的背后是高校扩招与产业升级的错位:流水线工人数量过剩,然而芯片工程师却存在30万的缺口;外卖骑手的学历逐年提高,可是能够设计卫星定位系统的工程师却极为稀少。 不过,知识的力量从未丧失。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龙岩水泥厂度过童年,那时他每天都要乘坐绿皮火车前往福州购买计算机书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大学期间编写的代码,至今仍然是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材。这些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正是凭借着持续的知识更新,在时代的浪潮里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 当下真正的难题在于,将读书扭曲为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普通家庭倾尽全部积蓄来供养一个大学生,期望凭借一纸文凭就能实现阶层的跃升,这种线性思维在全球化3.0时代已经显得不堪一击。但是,那些在图书馆中积累起来的认知维度,在实验室里锤炼出的思维方式,永远是突破认知局限的最佳利器。 《未来简史》预言,21世纪最大的不平等将是认知能力的不平等。当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标准化劳动力时,真正稀缺的是能够持续进化的学习能力。读书或许无法确保我们登上金字塔的顶端,但它给予我们理解世界复杂性的参照系,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时代最坚实的铠甲。
学历贬值了,读书还有用吗? 北大毕业生送外卖之事引发的思考: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逆天
端端的
2025-03-29 18:41:22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