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形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即所谓“党内合作”。采取这一形式是孙中山本人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共同意见。对于这一形式,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领袖们长期想不通,多次抵制,在勉强接受以后,又曾多次要求退出,只是由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压力,“党内合作”才得以维持到1927年。“党内合作”,在部分国民党人看来,无异是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他们既担心共产党掌握国民党大权,“赤化”国民党;又对不时出现的来自共产党的批评感到恼火,更对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组织“党团”,发展共产党员感到疑虑不安。因此,从孙中山决定“容共”之日起,国民党内始终存在着一股反对“容共”的力量。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孙中山建言、上书,要求和共产党“分家”,各自独立。孙中山在世时,这一派被压制着;孙中山逝世后,这一派先是亮出自己的主义——戴季陶主义;继而形成自己的派别——西山会议派。 列宁最初在苏联实行军事共产主义。20年代,改行“新经济政策”。与此相应,在中国推行的政策也具有稳健性。国民党一大提出的“节制资本”,既是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的一贯思想,也和“新经济政策”若合符节。因此,孙中山曾高兴地宣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他的民生主义。但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即着手改变列宁的既定路线,苏联的内外政策逐渐“左”倾。 与此相应,共产国际的政策也向强硬、激烈方向变化。从强调联合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共同革命,改变为警惕“同路人”变质,准备“分手”。1926年12月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全会认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运动的基本力量将是革命性更强的联盟——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把大部分大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做出选择:“是同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势力维持联合,还是进一步巩固自己同农民的联盟。”[插图]布哈林在会上严厉批评中共害怕资产阶级反对,进行“土地革命”不力,迫使中共代表谭平山在会上做出检讨。此后,中共部分领导人力图紧跟共产国际的步伐,另一部分则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持消极和抵制态度。中共内部的“左”“右”倾斗争趋于激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找不到整合的意见和办法。 在苏联和共产国际鼓励和支持中国“激烈派”的同时,列强则期待中国出现“温和派”。对于中国革命,列强自然是不喜欢的,部分极端分子甚至有过武装干涉的打算,但是,列强出兵又是极为审慎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列强希望革命营垒中出现“温和派”,推行其可以接受的政策。早在1926年1月,英国驻华公使麻克类(J. W. R. Macleay)就提出:“我们最重要的方针是就此住手,静观其发展,以期中国即将来临的事件导致广州的布尔什维克势力削弱,更温和的党派在那里占优势。”[插图]同年4月27日,美国驻广州领事詹金斯(D. Jenkins)致函驻华公使马慕瑞(J. V. A MacMurry)说:“从美国人的观点来看,如果国民党内的温和派一旦获得完全统治,整个形势将大为改观。”[插图]在经过相当时期的观察、研究后,列强逐渐认为蒋介石就是这样的“温和派”。 1927年3月,蓝普森(M. W. Lampson)向英国政府报告说:蒋介石“现已显示出国民党温和派领袖的本色,看来他和他的朋友们终于走到挫败极端派及其俄国顾问的转折点”[插图]。同月下旬,南京发生大规模的排外事件,多处领事馆、外侨住宅、商店、教堂遭到抢劫,列强借此加紧压迫蒋介石采取行动,镇压激烈分子,维护秩序。30日,日本驻沪总领事矢田
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形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即所谓“党内合作”。采取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1-11 10:20: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