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西安出土9岁女孩墓葬,棺盖上书开者即死,专家冒险打开,结果会如何?

文史记叙录 2025-01-07 20:32:13

1957年,西安出土9岁女孩墓葬,棺盖上书开者即死,专家冒险打开,结果会如何?

(参考文献:隋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这底下,怕是有东西啊!”

一声略带惊奇的呼喊打破了1957年西安城西梁家庄的宁静。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人,挥舞着手中的铁镐,无意间触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

这是一块青色石板,冰冷而坚硬,与周围的土地显得格格不入。工人们放下工具,小心翼翼地清除了石板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不断被清理,石板的轮廓逐渐显现,它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圆形,边缘处还残留着一些精细的纹路,看起来绝非凡物。

“难道是……古墓?”一位年长的工人脱口而出,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也夹杂着一丝紧张。

陕西,十三朝古都,地底下埋藏着无数的秘密,曾经盛极一时的宫殿楼阁,如今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静静地躺在黄土之下。

工地负责人不敢怠慢,立即叫停了施工,并派人将此事报告给了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门。

没过多久,几位文物专家就赶到了现场。他们仔细勘察了现场,对地下的情况进行了初步判断,确认工人们发现的确实是一座古墓。

专家们开始对古墓进行挖掘。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周围的泥土,逐步深入。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个精巧的墓道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墓道的尽头,是一扇厚重的石门,石门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显示着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墓室内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前室是墓主人宴请宾客的场所,中室则是安放棺椁的地方,后室则是摆放陪葬品的场所。专家们在墓室墙壁上,发现了精美的壁画,上面描绘着墓主人生活时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专家们最关注的,莫过于墓室中央的那口棺材。那是一口小巧的棺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似乎是为孩童准备。棺材的顶端,赫然刻着四个鲜红的大字:“开者即死!”

这四个字,如同一道诅咒,弥漫着不祥的气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丝不安。

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解释道这是墓主人的家人为了防止盗墓贼而刻下的诅咒,只是心理震慑而已,尽管如此,专家们的心里还是有一丝忌惮。

经过一番商讨,专家们决定冒险打开这口棺材,看看里面究竟埋葬着什么。

借助着现代化的工具,棺材的盖子被缓缓打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小女孩的遗骸。她身高只有一米左右,头上戴着金色的王冠,身上穿着华丽的衣裳,身边散落着大量的金银珠宝。

小女孩双眼紧闭,如同睡着了一般,她静静地躺在棺木中,四周似乎都充斥着一股神秘感,仿佛一位沉睡的公主。

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专家终于确认了墓主人的身份。她名叫李静训,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外孙女,她的外祖母是隋朝的乐平公主杨丽华。

原来这9岁女孩是隋朝公主的外孙女。

李静训是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个女儿。她的母亲宇文娥是杨丽华的独女。杨丽华膝下只有宇文娥一个女儿,对这个女儿自然是万分疼爱,而对自己的外孙女自然也比同龄人要多一份喜爱。

李静训的母亲宇文娥在杨丽华的安排下,嫁给了家世清白的李敏,两人婚后共生育了四个孩子。李静训作为最小的女儿,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得杨丽华的喜爱。

杨丽华经常将她带进宫中,亲自教养,视她如掌上明珠。她给李静训穿上最华丽的衣服,戴上最珍贵的珠宝,让李静训每天都像一个小公主一样,在宫中无忧无虑地玩耍。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静训九岁那年,不幸患上重病,太医们穷尽办法也无法治愈她的疾病。在半年后,年仅九岁的李静训离开了人世。

得知外孙女去世,杨丽华悲痛欲绝,她下令以极高的规格厚葬李静训,并为她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葬以表达哀思。

她将她生前最喜欢的珠宝首饰都放入了棺椁随葬,并且不惜工本,将墓室装饰的金碧辉煌。她还特意在棺椁上刻下“开者即死”四个大字,希望能够以此震慑盗墓贼,让她的外孙女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得到安宁。

专家们在清理墓室时,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镶嵌着珍珠宝石的金项链。这条项链由金质球形链珠串联而成,上面镶嵌着青金石、鸡血石、珍珠等珍贵宝石,即使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依旧光泽明亮,鲜艳如新。

墓室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金手镯、金戒指、玉器、漆器、丝织品、玻璃器等,这些文物都反映了当时社会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也充分展现了杨丽华对李静训的深厚感情。

李静训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得到了外祖母无尽的宠爱。她的墓葬被发现,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隋朝贵族生活的一角,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祖母对孙辈那份跨越时空的爱与思念。

“开者即死”的诅咒并没有灵验,但是它却让李静训的陵墓在千年之后,依然保存完整,也让现代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位9岁女孩的故事。

也许这四个字,与其说是诅咒,不如说是杨丽华对她外孙女,一种特殊形式的守护。而时光,也给了这段隔世的亲情,最好的诠释。

0 阅读:88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