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遗孤,不顾所有人反对将他抚养成人,40年后弃婴回到了日本,从此再无音讯,当中国养母瘫痪在床时,他心心念念的儿子却拒绝探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日本投降了,但对哈尔滨来说,和平的曙光并未驱散笼罩城市的阴影,断壁残垣、流离失所,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每个人都在苦苦挣扎。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凤祥夫妇,一对普通的哈尔滨市民,每天推着菜摊子,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他们从未想过,命运的齿轮会因为一个日本小孩,彻底改变轨迹。 每天清晨,夫妇俩推着简陋的菜摊子,走街串巷,叫卖着并不新鲜的蔬菜,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期盼着未来的希望。 夕阳西下时分,赵凤祥照例收完摊子,踏上了回家的路,冷风呼啸,他眼角瞥见街角有个小家伙在哆嗦。 孩子紧缩着身体,那件破烂的衣服无法抵御严寒,赵凤祥走近一看,发现这是一个瘦弱的男孩,脸上满是污垢,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赵凤祥把孩子带回了家,一番询问后,得知这是一个日本遗孤,赵凤祥夫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民族仇恨,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心头,在那个时代,领养一个日本小孩确实得有相当大的胆量。 家人朋友的劝诫,左邻右舍的闲话,让他们压力山大,但看到孩子那双纯净无邪的眼睛,李秀荣的心不禁软了下来。 “孩子是无辜的。”这句话,不仅是李秀荣的内心独白,也成为了他们夫妇最终的决定。 他们给孩子取名赵连栋,寓意着连接和希望,希望孩子能够在新的家庭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躲避闲言碎语,这家人从哈尔滨搬到了河北,他们勒紧裤腰带,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而赵连栋也十分懂事,他努力学习,帮助父母做家务,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养父母的恩情。 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业,最终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在大学里,他刻苦钻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青年。 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赵连栋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他对亲生父母的思念之情也愈发强烈,这种强烈的愿望最终让他开始了寻找家人的旅程。 赵连栋回到日本后,又恢复了原名野坂祥三,优渥的生活,全新的环境,让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他开始接触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渐渐地,他似乎忘记了在中国的过去,忘记了那个用爱温暖他童年的家。 起初野坂祥三还会偶尔给赵凤祥夫妇写信,汇报自己的近况,但渐渐的,信越来越少了,最后,只有一封冰冷的信笺,上面只有几个字:“请不要再找我了……” 这封信让李秀荣心里一阵刺痛,她纳闷,为啥自己那么辛苦拉扯大的孩子,最后却选择跟家里一刀两断。 巨大的打击,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突然病重,脑溢血导致她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己照顾,她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在日本的那位儿子。 她不停地叫着“连栋”,盼着他能回来看看,可直到她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个愿望始终没有达成。 赵连栋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关于选择与放弃的故事,它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也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信源】东北网——《日本遗孤回国不认中国娘》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遗孤,不顾所有人反对将他抚养成人,40年
酒馆茶色
2024-12-11 14:43:33
0
阅读:724
阿道夫去油皂
CS就是CS
北斗星
有很多亲生的儿子都养不熟,别说是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