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你一直以为的古代科举考试的“探花”,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探花”这个说法是民间的,并非官方用语。 在朝延正式发放的金榜上,进士的前三名是: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而且一开始,第三名也叫“榜眼”,不叫“探花”。这个说法始于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到了南宋,榜眼逐渐成了进士第二人的称号。如孝宗时曾做过宰相的周必大说:“天圣八年春,参政欧阳公国学首荐,冠名南宫,是年廷试,榜眼则丞相刘公。” “探花”这个说法其实比“榜眼”还早,唐朝就有。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 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任何联系。 “探花”这个词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的代称呢?似乎没有确定的回答。 晚清梁退庵的解释是:“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但是可以大概的推断,是在南宋晚期,“探花”成为一甲第三名的代称。 理宗时的戴埴:“《摭言》载唐进士赐燕曲江,置团司,年最少为探花郎。本朝胡旦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曰“二三千客里成 事,七十四人中少年。”《蔡宽夫诗话》亦言 “期集择少年为探花。”是杏园赏花之会,使少年者探之,本非贵重之称。今何以称鼎魁?不知何义。” 也就是说,到了宋理宗的时候,南宋人已经把探花定义为一甲第三名了,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唐朝人把年轻人叫探花。 打从南宋以后,这个说法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你知不知道,你一直以为的古代科举考试的“探花”,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探
赫尔墨斯社会
2024-09-03 11:51: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