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肾病降肌酐的治疗过程,有不少患者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按时服用降肌酐排毒的药,肌酐却依旧居高不下,甚至降了点还反弹?这是什么原因?
感觉吃的药都白吃了,这样的困扰不少肾友都有。
其实并不是药物本身有什么问题,更多的是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对症用药,用药原则等各个方面,不少医生都没给说清楚,部分患者就走了弯路。
一、药物使用不当
1、服药时间错误
不同类型的降肌酐药,具体服药时间有不同要求。例如,尿毒清,一般是餐后服用,每天4次,早中晚睡前各1次。每两次最长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这样能维持肌酐水平的相对稳定,不出现太大的波动。但有些患者觉得服用次数多,有时候就容易口服,坚持性不是很好,就导致药效打折扣。
个别患者需要空腹吃,至少空腹半个小时以上再服用。
此外尿毒清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益肾与通腑降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促进大便排出,来减少肠道毒素蓄积,减轻肾脏代谢负担,控制肌酐水平的。所以有时候作用不明显,主要是排便后,再次进食,运动等活动,肌酐依然会继续生成。因此肌酐下降作用不明显也是正常的,并非是药物因素。
其他同类药物比如海昆肾喜,肾衰宁等等都有着同样的问题。
2、药物剂量没达标
药量不足和过量都可能导致肌酐波动。药量不足是的药物血液浓度达不到,肌酐下降达不到理想程度。
仍然以尿毒清为例,每天四顿,全药量是30克,若漏服一顿,降肌酐必然会打折扣。本身肌酐每天都在生产,如果频繁漏服或减量,对于肾功能已经损伤的患者来说长此以往就相当于没服药了。药量达不到理想程度,在损伤的肾功能面前就相当于没用药。尤其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的患者。
此外尿毒清肾衰宁等这类药物,主要是辅助肠道排毒为主,对肾脏的更多的调理作用,但实质上对肾功能的根本改善及修复作用几乎没有。因此肌酐在100多、200多的患者,早期及时的服用尿毒清,肾衰宁这些药物干预肌酐后会有明显效果,但如果等到肌酐3、400甚至更高7、800了,再只用这些药物效果微乎其微,基本上能下降到50-100个单位,再多了就实现不了了。
所以说这些药物有维持肌酐的作用,但要延缓肾衰竭,尿毒症发生,仅仅维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实打实的去改善肾脏内环境,创造良好的血液循环,疏通为主,护肾为辅,提升肾小球滤过率排出更多毒素。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药物本身有什么大问题,这也就是肌酐降不下来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3、药不对症,药不胜症
肾病不同病理类型,诱发原因有一定差异,出现的症状也迥异,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需要辩证的分析,虽然同为肾功能损伤,但在用药方案不是都相同。即使同一类型肾病比如都是iga肾炎,那用药方案也不一定完全相同。用药需要记住六个字,对因对症用药,效果是最快最好的。
比如尿毒清,肾衰宁这些都是常规性药物,几乎所有肌酐高的肾病患者都能用。但iga肾病引起的肌酐和糖肾引起的肌酐高,病因不同,只用这些药肯定不行,还需要更系统的治疗,从病因到病变部位看是肾小球损伤严重还是肾小管损伤严重等等,多方面去治疗。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肌酐高就吃尿毒清这个层面,那治疗效果不好很明显。还会因为延误病情治疗,加剧肾功能损伤导致肌酐越来越高。
二、生活方式不健康
不论肌酐的生成还是滤过都和日常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对于肾功能保护不仅是损伤后用药,更需要做到平时:
1、重视“三低饮食”
不少药物都需要搭配合理的饮食,以免效果受到影响。为肾脏减负,要坚持三低饮食原则即低蛋白,低盐,低脂饮食。适当减少高蛋白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滤过代谢负担,减轻肾内压,保护更多肾小球等肾细胞。进而稳定肾功能,将更多毒素代谢出体外。
此外适当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产生的毒素也会减少,药物药效干扰较少,病情也会有明显改善。
2、适当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会让身体释放出更多毒素物质,对本就受损的肾功能增加负担。且用药方面,主要是会影响到剂量,你可能比正常体重的人剂量更大,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必然药物效果不如意,时间越长降肌酐差距就越明显。
因此对于肌酐高的患者,只要身体允许建议适当的运动,减重或者稳定体重,对药物药效保障更有益处。
如果你也出现这个情况,一定要尽快查清楚原因,该换药换药,该换方案换方案,以免拖下去,肾衰竭悄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