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会影响汽车整体安全与配置吗?商品的基本规律,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说初期的价格战还是针对品牌溢价、原材料价格波动间歇产生影响,那么进一步深入就很难不考验刀法了~
这里就分层来聊一聊:
①价格战首先挤出品牌溢价:
品牌溢价,可以理解为售价-(正常研发+物料人工成本)*合理的利润率,剩余的那部分就是溢价了。本质上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式能核算这部分成本,让出一部分对自己的正常运营也没有太多影响,这就导致很多合资和豪华品牌在遭遇销量困局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从这部分里面扣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价格战初期,大家降价的跟进速度都很快,似乎也不太需要纠结什么。
如果停留在这一层,其实也算是双赢,车企保留了自主定价权、消费者可以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车子,市场还能算是正常充分竞争。对车子本身,基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一样的,就是原材料。
②原材料价格波动间歇产生影响
这个在纯电车型里尤其明显,就是上游核心原材料如碳酸锂的价格。要知道,电池成本在纯电动汽车总成本中的比例可高达40%以上,这个原材料随便波动一下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24年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碳酸锂价格飞速下跌,直接从峰值的60万/吨,暴跌到最近的8万/吨。
所以,结合40%甚至更高的成本占比,大家不难推算单单这一部分就给车企多了多少定价空间。但这块空间可能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吃到的,因为新能源时代动力电池供应商的话语权提升了太多太多,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宁德时代的曝光率是不是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车企?
这种情况下,车企想从动力电池供应商那边拿到100%的降价空间,几乎不可能。这也会造成一般车企与像比亚迪一样能自造电池的车企之间,存在极大的定价能力差异。而这一点也是我认为目前市场上认知偏差产生的核心原因---大家的成本控制和定价能力本就存在质的区别。
如果直到这一步,可能只会拉大车企间差异,还不会影响车子安全质量,但如果继续向下...
③进一步深入必须考验刀法
2024年的价格战,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一步,因为大家横向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新能源车今年的优惠力度,结合碳酸锂价格变动,其实不算离谱,整体还在可控范围。
但现在的局面确实也进入了一个极限“雕花”的状态,尤其是那行供应链大量在外、核心部件全靠供应商的企业,大概率已经开始考虑刀法了。
这种刀法吧,如果是配置砍两刀给个低价,我倒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因为车身整体结构没变,少俩功能少付钱,很合理;但如果是架构变动,那就得讨论了,动力性能阉割也没问题,肉点但便宜啊,但是线材和用料降级,那肯定是会提升安全风险的,就算能一直不出事故,那可靠性和耐用性也肯定是降低的。
④最后
所以,我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避免进入最后这个阶段,真的没必要。而且产业升级是为了大家一起赚钱的,别最后产业升级完了,被卷成低端产业了,那谁都不愿意看到啊。
#汽场全开##新能源汽车#
烈烈风
国产新能源加油,先淘汰掉高价低配费油的落后产能,每年能省巨额外汇。同时在国外开疆拓土,可以考虑走农村(没有汽车产业的国家,无额外的关税)包围城市(有汽车产业的国家,可能有关税壁垒)的道路。让只有粗粮吃的国家也能吃上细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