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资那么匮乏,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那为什么不把那些犯人关进监狱,而是要发配到

迎丝聊历史 2024-05-24 23:03:25

古代物资那么匮乏,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那为什么不把那些犯人关进监狱,而是要发配到千里之外?“流刑”又是什么刑罚?   自隋文帝颁布《开皇律》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后续朝代更迭,在此基础上所有变动,但大体框架已然定型。其中的“流刑”作为古装电视剧的常见桥段广为人知。该种刑罚是按照路程远近将有罪之人流放至不同之地。   那么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封建社会,为何要大费周章将罪犯送至千里之外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将身罪之人流放充当劳力,以开发边远地区。   封建制五刑系从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发展而来,在封建制五刑成前,刑罚具有极端野蛮性,是破坏肢体完整的残酷肉刑。这就解释了进入封建社会后,流刑罚存在的合理性,为的就是保证罪犯的肢体完整性以充分榨取其剩余价值。   实际上,封建社会时期的刑罚类型多样,不单纯局限于某一类具体刑罚。我们在影视中常见的囚徒被押入大牢的桥段都是最终刑罚敲定前的必要过渡。   流刑的发展,在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先秦时期的运用,在该时期,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对流刑的界定稍显模糊,仅是根据有效记载,存在类似流刑的刑罚处罚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流刑正式确立前的过渡阶段。在汉朝时期,流刑主要是作为替死之刑存在。   第三个阶段就是流刑的定型时期。该时期又因王朝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唐朝时期,流刑往往与赎刑相关联,从而为达官贵族开辟了新的避罪渠道,除十恶之外,其可以选择支付赎金的方式脱罪。   到宋代时,出现了刺配之刑,即对罪犯同时施以刺字于面、杖刑和流放的刑罚,具有更强的警示作用。   明朝时期按照道理远近对流刑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同时出现了对传统流刑的进一步发展的充军刑,即将罪犯发配至边远地区以做屯田兵或者充实军伍。其残酷性要重于流刑本身。   在明朝的已有基础上,清朝发明了发遣刑,此刑罚的对象的是官吏,更具有针对性。   第四个阶段即为流刑逐渐被废除的时期。到了清末,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我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制五刑逐渐被颠覆。但受时代限制,流刑直到民国建立才最终被废除。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大军阀盘踞各地,流刑本身的特点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刑罚处罚方式。   从该角度,也解释了古代中国流刑运用的合理性,即在统一王朝的管控下,将犯人发配至国家版图的边缘之地以起到护卫边界的作用。   但流刑的能延续数千年,其作用远不局限于此。   从经济角度上,受古代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劳动人民进行开荒。而罪犯本身可以作为劳动力被运用,同时因身罪的烙印,使得国家对其的直接榨取有了最合理的借口。   因此,数千年来,即使王朝更迭,仍有源源不断的罪犯被发配到边远地区被用作直接的劳动力,在偏远地区进行开荒,或者通过屯田兵的形式为驻守边疆的官兵提供衣食的保障。   从军事角度出发,将罪犯发配至边远地区,为军事防护提供了直接的人力资源。对于朝廷来说,受流刑之人往往非轻罪,其本身已经构成了对王权和中央集权的威胁,因此对于该类罪犯,将其遣送至边远地区充当边防守役,即使命送于此,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政治层面,流刑是封建专制控制人身的直接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王权的巩固,以保证王朝的稳定。同时,由于不同朝代具体情况的差异,流刑的存在使得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产生密切联系,加剧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但不论是哪个层面的原因,为何将罪犯大费周章流放至偏远之地,根源最终会指向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人力资源作为驱动力,以完成生产生活作业,从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进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以巩固皇权统治。   以现代社会的视角,流刑是对罪犯人身权利的漠视。在中国封建王朝延续数千年的刑罚,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废除后就不再被使用,无疑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权观念的发展。那么对于流刑,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你又会产生哪些看法呢?

0 阅读:45
迎丝聊历史

迎丝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