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的前半生沉浮,看大唐的盛世流转
乐蓉谈文学
2024-04-10 12:11:13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
唐朝诗人、被尊为“诗圣”的杜甫,给后世留下了多达一千五百多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记录下他关注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虑,被称为“诗史”,也成为唐朝历史的一个实证。
.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却又逢巨变,唐朝在战乱之下由盛转衰,可以说杜甫见证了这一段关键的历史时期。
🍂
本书聚焦于杜甫出生前到中年的这段人生,也即公元683年至755年安史之乱发生之时,根据杜甫盛年时期在多变时世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生发展轨迹,将当时唐朝廷的种种权力更迭和历史发展与杜甫家族的关联等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也为我们展开一幅风云变幻的唐朝盛衰历史图景。
.
其实杜甫的家世并不简单,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母族是有名的博陵崔氏家族,另外还有姑亲裴氏家族,都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但盛世图景之下,暗流涌动。
🍂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杜甫,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他曾跟友人在齐越大地壮游多年,裘马轻狂,意气风发。受家族门萌,传承了父辈的官场关系,心怀家国抱负,一心一意赴科考、走仕途。
.
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得不经历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家族衰落,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
这使他更深切地体验到人情冷暖、世事动荡无常,也促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矛盾、民间疾苦,思考家国天下的前路,忧国忧民。
🍂
这一切都在他的诗中反映出来,也成就了他特有的深厚沉郁的“诗史”。
.
他曾在年少意气风发之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在困顿落魄、幼子被饿死之时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之时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也许会永远记得,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这个平静而又不平常的一年里,他与高适、李白在宋州城把酒言欢,相扶而行,登高怀古。
.
不过数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和关键时期,也是杜甫人生盛年的转折点。
.
杜甫前半生所经历的盛世繁华,也成为他回望半生的缥缈图景。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身在其中的人们,无论是高官贵族、文人名士还是平常百姓,都只能随之前行。这是历史,也是宿命。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