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敦煌戈壁滩上,一名中年男子正骑马追逐,他追逐的,竟然是妻子与她私奔

亦融漂流瓶 2024-03-22 12:03:49

1945年,在敦煌戈壁滩上,一名中年男子正骑马追逐,他追逐的,竟然是妻子与她私奔的情人,然而,男子不慎从马背上跌落,昏迷不醒,两天后苏醒过来,他却惊愕地发现自己竟然被“离婚”了,原来,妻子已经在兰州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声明,公然宣布与他离婚。 1936年,常书鸿在法国塞纳河畔的一个书摊,看到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书,他翻开书,那些精致的画,将他带回了遥远的故土。 他惊叹道:“原来,我祖国的绘画艺术竟如此辉煌灿烂,而我却一味地沉浸在西洋文化中,真是愚昧至极啊!” 瞬间,他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选择,回国奔向敦煌,他决定让妻子陈芝秀和女儿留在巴黎,而他则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的征程。 1942年,国民党重庆政府正筹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极力推荐常书鸿担任筹委会副主任。 筹备研究所的过程中,资金与人力匮乏,而主管部门象征性地拨付了一点经费,冷漠地丢下了一句:“组织经费有限,其他自己解决。” 常书鸿被逼无奈,只得变卖家中的家具,更将自己的40余幅油画举办画展,筹集到五万块的资金。 在探讨研究所的选址问题时,一些官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提议将研究所设立在兰州。 对此,常书鸿坚决地表示:“兰州距离敦煌有1200公里,这样的距离怎么确保研究的深入和保护的及时?我们必须选择就地设址!” 尽管常书鸿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于右任的赞同,但却不幸地惹恼了那些官员,因此,当常书鸿在后续寻求人员调配、图书器材以及绘画材料等支持时,这些人纷纷选择置身事外,不予配合。 1943年,常书鸿与五名同伴,携带着有限的装备,跳上了一辆陈旧的敞篷卡车,踏上了通往敦煌的征途。 然而,当他们抵达敦煌时,所面临的困境远比预想中的更为严峻和复杂。 他们初来乍到,首要任务便是治理沙漠,在清淤积的沙土时,他们计划筑起一道土墙,将石窟环抱其中,以抵御风沙侵袭。 常书鸿向敦煌县的陈县长提出了这个建议,然而,陈县长却以讥讽的口吻回应道: “常先生,您真是书生意气,这里漫天黄沙,哪里来的泥土建墙?” 然而,常书鸿并未因此气馁,他四处奔走寻找解决之法。 几天之后是千佛洞庙会,他无意间瞥见饭馆的伙计们正在用沙土堆砌起一堵矮墙,这一幕让他瞬间领悟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 千佛洞的水源,其碱分含量出乎意料的丰富,当沙子被这样的水浇灌并夯实后,竟然可以构筑成坚固的墙体,常书鸿发现了这一点,便迫不及待地邀请陈县令前来一探究竟。 然而,陈县令却面露难色,坦言县府财政紧张,无力支持这项工程。面对这一难题,常书鸿迅速提出解决方案:他愿意先从县府借款,待上级拨款一到,立刻如数归还。 为了进一步打动陈县令,常书鸿还承诺,一旦工程完成,他将为陈县令精心绘制一幅千佛洞的风景画,以作纪念,陈县令终于点头答应,施工得以顺利展开。 然而,在施工期间,民工们纷纷逃离,甚至连与常书鸿素来亲近的工人也选择不辞而别。 原来,陈县令不仅贪污公款,将民工的工资中饱私囊,还拒绝支付任何报酬,更过分的是,民工们每天的伙食都需要自备。 面对这不公现象,常书鸿虽然愤怒难当,但他选择了冷静应对。他坚决要求陈县令制作一份详细的民工花名册,并确保土墙工程得以妥善收尾。 之后,他将按照这份花名册为每位民工发放应得的报酬,陈县令在面临常书鸿的强硬态度时,不得不妥协。 他深知,如果拒绝执行,常书鸿将向上级部门揭露他的罪行,因此,陈县令最终答应按照常书鸿的要求行事。 常书鸿的正义之举,不仅赢得了民工们的尊敬和感激,也为整个工地树立了正义和公平的风气。 不久之后,常书鸿入驻敦煌的消息迅速传开,他的学生们纷纷从后方赶来,加入他的行列,共同支持他的事业,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陈芝秀也圆满完成学业,回国并抵达了敦煌。 1945年,常书鸿聘用了一位小军官,负责打理各项杂务,巧合的是,这位小军官竟然与陈芝秀是同乡。 然而,在小军官入职后不久,陈芝秀突然声称自己身体不适,坚决要求前往兰州治疗,自此,她便杳无音信,而那位小军官也仿佛与她一同消失了般,也杳无音讯。 董希文是常书鸿的学生,他以一种委婉的方式透露了一个消息:“老师,恐怕师母不会再回来了。”他递过一叠信件,陈芝秀显然已对这里单调而艰辛的生活心生厌倦,不愿将自己的余生埋没在这无垠的黄沙之中。 常书鸿如遭晴天霹雳,疾驰而去,却不幸落马,从昏迷中苏醒后,他魂不守舍地重返敦煌莫高窟。 正当常书鸿陷入绝望之际,一个消息传来:国民党教育部竟下令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将石窟的控制权转交给敦煌县政府,多年付出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常书鸿情急之下致信于右任寻求支持,却杳无音讯。 然而,在他心灰意冷之际,他意外地收到了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人的回信,他们对他的工作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与崇高的赞扬,这重新点燃了他的信念,他坚决地选择留下。

0 阅读:4
亦融漂流瓶

亦融漂流瓶

感谢大家的关注